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第三产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 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增势强劲
——正宁县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调研报告

作者:安芝妮 来源:县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0-04-29 16:49:32 浏览次数: 【字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市场主体大量涌现,总量规模与产值贡献稳步增加,行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增势强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力量。

一、全县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把加快第三产业繁荣发展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抓,不断拓宽发展领域,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全县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呈现出“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两大特点。一方面,总量规模与产值贡献稳步增加。近年来,全县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从业人员稳步增加,经营规模显著扩大。全县从事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活动的企业共有264户、从业人员1872人(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8户、从业人员880人,居民服务、汽车修理和其他服务业72户、从业人员520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5户、从业人员279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9户、从业人员193人),全县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达到28.17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678%,比全部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增速高44个百分点;营业收入4.27亿元,比2013年增长135%,比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增速高124个百分点。全县服务业在库企业6户,其中规上服务业企业1户,规下5户。另一方面,行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市场需求不断丰富,流通领域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共享单车、职业介绍、会计咨询服务、旅游服务、美术创作、寄卖服务、休闲体育等新生业态不断涌入,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为第三产业发展增添了活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增势强劲,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引领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迅猛增长,从业人员和产业规模大幅扩张,比重持续提升。全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7个,营业收入136.1万元,比2013年末分别增长75%、11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9个,营业收入1970.8万元,比2013年分别增长增长638%和3倍;上述两个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比2013年末分别上升0.2、5.6个百分点。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市场主体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分别为2.3%、1.1%、0.6%;比2013年末分别上升2.4、0.4、0.4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全县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存量,但与省市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规模小,主导企业数量不多。全县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自然人独资为主要出资方式,股份或合伙企业占比较少,主导企业数量少,单体规模和带动力仍然偏弱,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呈现“低、小、散”的发展特点。全县服务业在库企业6户(其他服务业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其中规上服务业企业1户(正宁县绿野仙踪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规下5户(庆阳百会快运商旅服务有限公司正宁县营业厅、庆阳韵涛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正宁县非凡创意装饰有限公司、庆阳牛苑文化传媒中心、正宁县全成演艺有限公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不强,部分企业经营效益持续下滑,符合标准的企业逐步减少,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二是产业层次低,行业带动能力不强。全县服务业起步晚、基础差、规范化水平低,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行业结构较为单一;与民生相关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仅有32户企业;个性化、高品质的养老、健康、医疗、教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消费环境不够完善等问题突出,与居民消费需求存在差距;高附加值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规模仍然偏小,无一户在库企业。

三是发展不平衡,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由于资金投入、技术能力、人员素质、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全县服务业层次较低,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商贸、交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1%。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咨询、文化创意、会议展览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较慢,代表社会经济进步标志的现代物流、通讯和互联网、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迟缓、影响力有限,不合理的内部结构制约着全县第三产业优化发展空间和未来发展潜力。

四是制度不够健全,发展环境不够优。全县服务业企业多为家庭式经营管理模式,企业负责人文化程度较低,财务制度还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差,加之受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营销投入等运营成本不断加大的影响,多数企业成本费用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少,申请贷款手续繁琐,融资成本高,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服务理念、服务措施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活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力度和政策措施有效性有待提高。

三、对策建议

一要优化顶层设计。紧盯中央、省市政策取向,积极借鉴发达地区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发展经验,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由重点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制定重点行业规划,鼓励、支持中小型企业快速成长,注重发展电子商务、商贸流通、文化娱乐、医疗健康服务、旅游、家政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生活性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加强对现有企业帮扶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发挥行业内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结构,逐步形成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扩大,多行业全面开花的良性发展。

二要强化政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鼓励支持服务业发展的项目资金,结合地方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性保障措施,加强服务业发展平台建设,完善用电、用水等价格政策的促进作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促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成长。突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鼓励本地企业与行业优势企业合作,通过连锁加盟、共享等方式移植新理念、新经营模式,努力提高服务品质,留住本地消费,减少消费外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宽消费领域,迎合、引导新型消费理念,重点扩大农村消费和服务型新兴消费,培育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特别要加快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和消费转型升级。

三要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和引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等创办个体私营经济,支持个体工商户二次创业、民营企业扩张创业,不断扩大服务业企业存量。加快形成政府部门、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大对重点领域紧缺人才、高端人才、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职业院校开设商贸服务业相关专业,拓展新兴领域专业设置,培养金融租赁、咨询调查等新兴服务业领域专业人才;借助对口帮扶、校企合作、院地帮扶等工作机制,鼓励企业通过“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培训活动,组织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到高校开展轮训培训,不断提升服务业人士综合素质,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要抓好主体培育。注重统筹协调,建立部门联动、协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进商务、市场监管与旅游、文化、交通、工业等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全面梳理,制定明确的培育计划,侧重居民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培育工作,靠实主体责任,细化落实措施,按行业培育、按部门推动、按时序落实,以进库数量确保经济增量,扩大总量,提高增速。要强化宣传教育,增强企业依法统计意识,提高企业申报入库的积极性。加大加大统计监测预警力度,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关注本部门负责监测统计或管理的指标增减变动情况,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行业发展状况。针对占比高、影响大的指标,及时做好监测预警分析和信息互通,对营利性服务业等增速回落较大的指标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平稳较快增长。

 (审核:门辉)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