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六个精准” 开展“绣花”扶贫
----正宁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近年来,正宁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稳定脱贫奔小康总目标,聚焦“六个精准”要求,深入开展“绣花”式扶贫,聚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尽锐出战,合力攻坚,累计稳定减贫9479户37948人,2018年10月份退出贫困片区县序列并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目前,建档立卡剩余未脱贫人口199户746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35%。
一是坚持高点定位、系统谋划,完善了发展思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指示精神,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谋划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完善提出“围绕‘一条主线’,紧盯‘一个目标’,实施‘四大战略’,抓好‘三个统筹推进’,强化‘六个突破提升’”的思路目标,全力补短板、强弱项。在整县脱贫的基础上,围绕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按照城中村、城郊村、塬面村、川区村“四个层面”,整体设计,先行先试,梯次推进,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机制,在宫河东西里等条件较好的塬面村,围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建设小村落、小景观,在乡村振兴上先行示范;在四郎河沿线条件较差的川区村,以产业振兴为牵引,扶持沿线群众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和瓜菜种植,一体谋划实施基础设施晋等升级、文明乡风培育、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等补短板项目,整体改善川区风貌,走后发而先至的跨越式发展路子。
二是坚持精准识别、靶向发力,找准了工作抓手。始终把精准识别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第一仗”,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要求,遵循“12345”程序(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积极开展基础数据更新、行业数据比对、“五有人员”清查、收入核查等工作,逐户摸底核实,精准识别五保户、低保户、扶贫户,在全省最早探索建立了一套对应共享的县乡村户四级电子档案,准确反映了户主、住房、产业照片,涵盖了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构成、发展意愿、致贫原因、脱贫路径、落实效果、帮扶干部,采取全面复核、重点抽查、实地核查、系统比对等方式进行多轮“回头看”,先后开展动态管理12次,确保了贫困对象识别准、建档立卡信息准、退出管理认定准。特别是对所有贫困人口推行“六到户”(电子扶贫档案管理到户、房水电等基础建设到户、多元富民产业培育到户、技术劳力有偿服务到户、精准扶贫贷款发放到户、惠农政策落实到户)工作法,逐户逐项采集基础信息,跟踪落实扶持措施,每一项工作都抓细抓实抓到户,想方设法为老百姓办实事,使全县所有贫困户得实惠、能脱贫、不掉队。
三是坚持分类施策、对标定位,增强了脱贫实效。按照“四因四缺”(因病、因学、因婚、因灾,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缺主导产业)办法,精准识别、动态调整,针对不同贫困类型,一户一策一方案,区别对待、分类施策。对3.87万扶贫人口实行“一户一策”。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贫困户退出指标,逐户全面了解弱项短板,明确主导产业,确定帮办实事,制定审核“一户一策”方案9678份;制定落实《“一户一策”项目扶持菜单》,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从技能培训、产业培育、农机具购置、生态护林员选聘、扶贫产业保险等5大类32小项,落实到户资金1.85亿元,按照每户不超过3万元的标准进行扶持。对844口特困群众实行“财政供养”。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根据五保人员个人意愿和供养机构服务半径,新(改扩)建和维修敬老院、五保家园、互助老人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集中和分散供养844人,基本生活平均补助标准提高到6456元。对1.07万一二类低保人口实行“政府兜底”。在农村低保标准逐年持续提高的基础上,通过提标缩面,持续加大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和农村特困供养人员的兜底保障力度,提高并扩大一二类低保补助标准和范围,通过双向动态调整低保和扶贫对象,将符合低保保障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了应保尽保。对突发变故致贫人口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梯级救助”。针对因大病、大灾及车祸等突发变故导致极度贫困不断增多的实际,探索推行梯级专项救助,形成“新农合(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大病救助+特困梯级救助”四位一体精准救助新模式。今年对因突发事件、重大疾病等致使家庭生产生活困难的1228户4102人,落实临时救助金350万元。
四是坚持产业扶贫、稳定就业,促进了群众增收。始终把整体脱贫的着力点定位在产业开发上,着眼“两区两带”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构建“4+2X”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体系,全县累计发展苹果14万亩,建成万亩苹果基地乡镇4个、千亩以上专业村36个、山地果园10处,发展规模养殖小区230个、规模养殖户550户,完成苗林结合培育30万亩,年合同种植烤烟1.5万亩、瓜菜6万亩、中药材5万亩。今年,按照全市“四区四带”产业发展布局,我们聚焦肉牛、生猪、苹果、瓜菜“四大主导产业”,紧扣“20万头肉牛、100万头生猪、20万亩苹果、10万亩瓜菜”的“2121”发展目标,分产业制定推进方案、扶持办法,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肉牛产业成立由企业、金融机构、技术服务团队、合作社、产业大户、农户“六方参与”的肉牛产业联盟,按照“六统一”模式,合作发展肉牛产业,西北单体最大的20万头肉牛现代化产业园项目落地实施,征地拆迁和厂房建设同步推进,冯柳千头肉牛育肥场已完成办公用房主体建设,王沟圈千头肉牛繁育场等12个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累计发展肉牛散养户2000户。生猪产业引进上海东方希望集团,计划建办5000头现代化种猪繁育场3个、万头生猪育肥场9个,目前3个繁育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正在加紧规划2处500亩育肥场用地,有望年底建成。苹果产业春季新栽6800亩,改造郁闭园4500亩,老园园象更好,新园标准更高,为今秋明春大面积、高水平栽果建园打下了良好基础。瓜菜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高原夏菜2.5万亩,设施瓜菜0.5万亩,建成千亩麒麟西瓜基地1处。按照“四类分类”要求,精准实施“一户一策”,融诚公司、永和源果业等29个企业(合作社)实施“331+”产业扶贫项目36个,累计配股1.12亿元,带动8672户(次)群众入股分红680万元。全面落实就业扶贫政策,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000多人次,年输转劳动力5.5万人,劳务收入近12亿元。今年结合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采取“点对点”“一站式”方式,集中包车输送3批(次)163人,输转劳动力5.12万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008人。
五是坚持项目带动、强化支撑,补齐了发展短板。围绕“水、电、路、房”等弱项短板,扎实开展“3+1”“5+1”两大行动和“抓重点补短板促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推行扶贫项目交办制度,与群众面对面对接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意愿和需求,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自下而上列出实施清单,每年10月份统一交办相关帮扶单位和职能部门,在下年度工作计划中统筹落实。五年来,累计整合资金12.5亿元,交办各类项目1120个,帮办了一批产业项目、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专项贷款等方面的实事好事,惠及3.87万贫困群众。尤其是针对贫困户住房这一最大难题和最紧要务,创新机制、多点开花,采取财政资金配套+项目资金整合+农户自筹、差异化补助+金融扶贫贴息贷款+农户自筹、政府财政补贴+项目资金整合、政府财政补贴+项目资金整合+农户租赁“四种模式”,在持续解决贫困户住房难题上进行了有效探索。特别是政府全额筹资,为无能力建房户援建住房;针对事实上的“准五保户”,设计建造乡村公租房,彻底解决了困难群众安全住房问题。借助社会外力扶贫,加强与天津北辰区的协调对接、互访交流,落实对口帮扶专项资金857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健康医疗、教育培训、环境整治、消费扶贫等项目79个。围绕消除“视觉贫困”,结合各类反馈问题整改,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拆、扫、整、洗、理”专项行动,完成农村改厕7386户、拆除“视觉危房”1573户、封堵废旧窑洞270孔,有效改善了乡村面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