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三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通报
今年前三季度,全县上下科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巩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主要经济指标逆转升温、由降转增。地区生产总值(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市排名分别为第3位、第8位、第5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项指标在全市排名第7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市排名第6位;大口径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项指标在全市排名第8位;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2亿元,占GDP比重11.63%,占比提升幅度0.14%,在全市排名第2位。在全市石油纳统,而我县此项短板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指标仍然保持了稳步回升态势。
一、运行特点
(一)经济运行持续恢复,累计增速由负转正。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2%,上半年下降1.3%,累计增速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89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15亿元,下降8.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13亿元,增长0.2%。产业结构比为22.7:6.7:70.6,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拉动GOP增长0.75个、0.1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以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3%、9.4%、9.1%和3.1%,合计拉动GOP增长2.71个百分点。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持续向好。农业种养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粮食产量超额完成目标,经济作物效益提升,畜牧产业持续向好。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40689.9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27%。粮食作物,面积11.45万亩,下降15.63%,总产量46423吨,下降14.81%,占4万吨责任目标的116%;粮食单产440公斤,增长7.31%。经济作物,油料面积4.77万亩,增长33.49%,总产量5691吨,增长35.37%,单产121公斤,增长2.77%;烤烟面积1.34万亩,下降0.67%,总产量3363吨,下降0.61%,单产0251公斤,增长0.06%;蔬菜面积3.27万亩,增长43.41%,总产量35787吨,增长47.79%,单产1095公斤,增长3.06%;药材面积2.03万亩,增长81.74%,总产量9846吨,增长80.755,单产486公斤,下降0.54%;水果产量5.19万吨,增长8.75。畜牧产业,全县猪、牛、羊、禽分别出栏4.41万头、0.21万头、0.63万只、6.89万只,分别增长17.5%、39%、28.1%和7.3%;分别存栏6.18万头、1.05万头、2.02万只、24.77万只,分别增长67.5%、91.6%、65.2%和12.7%;禽蛋产量672吨,增长25.7%;牛奶产量178吨,下降5.35;绵羊毛产量14.5吨,增长11.5%。
(三)工业生产至滑回暖,企业利润稳步增长。全县4户规上工业企业生产接近正常水平,94户规下工业企业开工93户,复工率98.9%。工业企业,全县工业增加值下降5.7%,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3.6%,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长4.2%。制造业增加值下降9.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3.6%,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2.36个百分点。企业利润,1-9月份营业利润环比增长53.19%,增幅比1-8月份、1-7月份分别回升33.64个、 14.46个百分点;1-9月份营业收入利润率6.02%,比1-8月份、上半年增加1.5个、2.18个百分点。
(四)有效固投规模扩大,农业投资贡献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在库项目46个(其中,上年结转项目30个,今年新入库项目16个),完成投资额20.97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升17.2个、8.7个百分点。从项目看,5000万元以上项目13个,完成投资额14.79亿元(含甜永高速项目11.87亿元,增长70.4%,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个百分点),增长58.5%;5000万元以下项目26个,完成投资额2.34亿元,下降34.9%;房地产项目7个,完成投资额3.84亿元,下降38.6%。从产业看,第一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5217万元,增长180.1%,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348万元,下降80.6%;第三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3692万元,下降16%。
(五)消费市场复苏好转,零售住宿恢复较快。消费市场,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579.9万元,同比下降7.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92个百分点。城乡市场,三季度,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下降1.52%、3.4%,降幅分别比上半年收窄10.93个、3.2个百分点,城镇市场恢复快于农村市场7.73个百分点。零售住宿,三季度,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和住宿业营业额分别增长2.26%、14.1%,增幅比上半年分别回升5.78个、33.23个百分点。
(六)城乡居民收入回升,消费需求稳定恢复。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766.39元、8045.51元,分别增长3.9%、6.8%,增速分别比上半年回升1.28个、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9个百分点。工资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20199.76元、2579.77元,分别增长4.47%、7.71%,分别比上半年加快1.2个、3.62个百分点,拉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62个、2.45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城乡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分别为722.49元、1581.14元,分别增长5.51%、9.15%,拉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0.16个、1.76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城镇民人均消费支出1400.77元,下降1.5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69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51%、9.12%,合计拉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723.36元,增长1.29%。其中,食品烟酒、居住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增长2.5%、1.72%和9.58%,合计拉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2.36个百分点。
(七)财政减收影响较大,金融资本活血实体。受新增减税降费政策、房地产市场低迷、土地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导致目前税收减少1873万元、非税减收2150万元。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3660万元,下降32.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017万元,下降40.15%,完成全年任务的42.7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5163万元,下降4.45%。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83亿元,同比增长12.67%,较年初增长10.89%;各项贷款余额34.42亿元,同比增长12.88%,较年初增长12.54%。金融机构存贷比由上年同期的2.44下降至2.435。企业中长期贷款20.11亿元,比年初增长6.3%,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企业经营活力和信心不断增强。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瓶颈还未根本解决。一是产业发展水平低、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助脱贫促增收能力不强。二是发展现代农业缺乏高素质劳动力和适用技术人才支撑。三是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依然不足,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仍然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二)工业软硬环境有待优化。地方工业企业,目前,全县只有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且规模以下工业多为个体经营或家族式企业,管理比较粗放,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市场占有率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企业融资,全县中小微工业企业融资基本以银行贷款为主,企业规模小,抵押能力弱,企业信用等级低,由加之普惠金融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致使企业融资贷款存在一定困难。工业发展环境,工业集中区的土地贮备、用地政策、地下管网以及招商引资环境亟待提升优化。
(三)项目建设入库问题不少。一是项目前期工作不到位。各项目主管部门还没有健全工程项目决策、实施、运行管理的全寿命周期的研学实施机制。谋划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国家投资建设的大项目较少。招商引资的项目前期可行性研判不到位、不规范、不超前,导致已经入库的项目半路偃旗息鼓,造成遗留问题较多。二是工程过程管理滞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和信息、安全、合同管理工作滞后,致使三季度计划开工建设项目20个,从形象进度看,实际开工入库11个,入库率只有55%,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差距较大,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额度。三是规范化程度比较低。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企业,有的注册手续不完善,国家名录库内找不到企业信息;有的工程项目单位缺少营业执照、备案文件、施工合同、支付凭证、铭牌照片,财务制度不健全,导致在库项目月度上报数据不能得到上级认可;有的资金链断裂,停工停建,导致长期占据项目库不能及时报结,从而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基数。四是投资带动效应较差。全县500-5000万元项目26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3个。其中,“两停工一报结一超界”,形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只有9个,且前三季度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只有2.92亿元元(不含甜永高速投资)。
(四)消费市场恢复尚需给力。疫情使消费受到抑制,造成前期欠账太多,又加上网购蓬勃兴起,交易规模日益扩大,涉及领域不断延伸,“线下体验,线上购买”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对传统实体店销售冲击明显,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造成线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受限。
三、对策建议
(一)围绕“两区两带”,夯实农业基础。一要围绕“两区两带”产业布局,全力加快生猪现代养殖全产业链项目、种猪繁育场、万头生猪育肥场,肉牛(早胜牛)产业园、肉牛养殖场建设进度,力争牛、猪、羊、禽出栏、存栏大幅增加支撑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加快高标准、集约化苹果、瓜菜示范片区建设。二要加强农业生产科学化管理,通过加快粮食、苹果、烤烟、蔬菜、中药材等农产品销售,提高农业增加值。
(二)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一要主动研判,规范前期。主动研究上级投资政策、信息、方向,邀请有实力的咨询公司编制重大项目可研报告,以利于项目及时列入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库,从而争取更多国家投资。在项目申报前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对接审批部门,科学认定规模、行业分类代码,确保项目开始就能科学、规范运作,开工建设就能立即入库纳统。二要跟进政策,积极对接。各项目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持续做好稳投资工作的意见》,精研细读、紧跟政策,超前谋划、积极对接,保障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三要强化监管,高效建设。严格执行项目管理规范,在项目的决策、实施和使用阶段加强全程监管,确保前期谋划符合国家政策、开工项目具备入库资格、在库在建项目按期报结。四要规范手续,公司运营。从项目决策期就健全公司注册手续,完善项目审批文件,留存建设影像资料,规范财务会计制度,搞好项目运营管理,确保先进库后报数。五要强力推动,跟踪服务。各项目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坚持靠前指挥,强化申报指导,做到谋划在先、调度在先、问题解决在先;对重点建设项目要简化审批手续,提供绿色通道,实行限时办结,加快审批速度,为重点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招引培育企业,促进商贸流通。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两区两带”大力招引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诚实可信的企业集团落户我县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发展专业乡、专业村,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扩大产业链条。二要培育限额以上企业。着眼民营加油站和批零住餐企业,做好企业培育和“个转企”工作。广泛动员经营规模较大的个体经营户和发展较快的商贸企业,消除顾虑,扩大规模,对符合条件的及时上报并纳入“四上”统计范畴。三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协调解决发展瓶颈,扶持限上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升“四上”企业对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贡献率。四要着力激活消费潜力。围绕吃穿住用行等传统消费、文化旅游养老等服务消费、数字网络信息等新型消费,积极落实国家促消费政策,开展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扶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从而以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和供给,引领新需求新消费。
(四)加快工业发展,拓展回升空间。一要进一步落实财税金融、用工用电、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认真开展纾企解困,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引进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提高产能、达产达标。二要全力支持核桃峪煤矿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正常试运转,提早达产达标,按期入库纳统工业增加值;全力支持正宁电厂建设,确保煤电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纳入我县统计,税收在我县全额缴纳。三要全力促进诚通安防照明、宫河中药材初加工等企业加快建设进度,支持指导正宁县新如意面粉加工有限公司、正宁县供热总公司完善财务制度、健全会计科目,尽快达规入库。四要支持金牛公司加大苹果脆片航空配餐订单及紫苏油、脱壳紫苏果片外贸出口订单。五要优化工业园区硬件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审核:门辉)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