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正宁县安全生产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 来源:政府办 发布时间:2021-02-22 17:12:07 浏览次数: 【字体:

2019年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之后,通过两年时间的运行,各项业务工作已基本理顺,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工作高质量开展的困难和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是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还未彻底理顺。应急管理机构改革虽然已经完成,体制也随之理顺,但工作机制方面的诸多问题还不顺畅。如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防灾减灾、地震灾害等“防”与“救”的关系还不够顺畅,工作协调推进难度很大。乡镇和村级应急管理机构改革还未彻底到位,工作仍然由原来的安监人员承担,身份未彻底转隶。

二是安全生产执法机构还未彻底改革。县级安全生产执法大队作为县级安全生产执法专门机构,2006年1月成立时的定位是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原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管理,安全生产执法主体资格被司法部门核定在县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执法大队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日常安全生产执法由执法大队代表县应急管理局实施,新一轮改革,县级安全生产执法大队未涉及,执法主体不一致。

三是常设机构设置改革不到位。目前,县安全生产委员会、防灾减灾委员会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两委四部”在机构改革时未涉及,其“六个办公室”的职能整体划转县应急管理局承担。按照国家、省市“三定方案”规定,县应急管理部门主要承担除安全生产委员会以外其他“一委四部”在灾害灾难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和救援综合指导协调职能。而在实际工作中,事故灾难前期的防治和事故灾难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综合指导协调还存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

四是相关专业人员配备不到位。按照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组建应急管理局,主要是将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等的应急救援和救援综合指导协调职能交由应急管理部门承担,可是,在机构改革时,相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转隶不到位,工作推进不顺畅。

五是经费保障不到位。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森林草原防灭火等方面的业务量非常大、工作任务非常重,而且大量工作都在基层一线,加之需要24小时值班值守,受理处置紧急情况,车辆运行保障、出发人员差费、值班值守人员补助、职工年度健康体检、业务办公等方面支出非常大,受县级财力限制,均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工作正常开展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六是人员编制非常短缺。至目前,全局共有职工46人,编制仅有27个,其中公务员编制10个、参公7个、事业8个、工勤2个,19人无编制。由于编制短缺,涉及职工的车补、养老保险等个人待遇得不到保障,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二、意见建议

一是全力保障职工利益。借助机构改革,建议省级政府分期分批解决涉及职工的编制、身份、职级晋升、提拔任用、津贴、车补、出发补助、值班加班补助、身体健康体检等贴身利益,提高队伍稳定性和职工工作积极性。

二是厘清理顺工作职能。建议省级政府制定出台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厘清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在事故和灾害灾难前期“防”与后期“救”方面的职责,理顺应急管理局与“两委四部”及其办公室的关系,明确应急管理局在“两委四部”中的职能定位,便于工作开展。

三是加快机构改革步伐。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时,建议省级政府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五支专业执法队伍”建设思路,制定出台建设意见,加强县级安全生产执法大队建设,将安全生产执法大队纳入专业执法队伍建设序列,设为正科级公务员单位,配足配齐班子力量和专业执法人员,加强一线安全生产执法监管。

四是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建议省级政府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六大体系”“九大工程”建设要求,倾斜支持财力薄弱的县区加快相关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县级应急指挥中心、重点建制镇消防队站、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基层一线综合应急救援和协调指挥作用;成立县级应急指挥中心,为二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县应急管理局管理,核定事业编制,配备人员,主要承担事故灾害灾难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指挥和日常应急指挥调度等职能。

五是合理设置常设机构。按照资源整合、机构精简、高效便捷的原则,建议省级政府将现有的“两委四部”统一整合为县应急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县政府县长担任,副主任由县委分管领导、县政府所有副县长、武装部长和应急管理局局长担任,成员为涉及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明确原“两委四部”分管副主任,委员会统一成立一个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应急管理局局班子成员任办公室副主任。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各分管副主任和办公室承担相关业务,实行一套文件、一套印章管理,便于工作高效开展。

六是配足配齐专业人员。应急管理部门承担的业务涉及范围广、要求的专业技术高,建议省级政府出台应急管理队伍专业人才引进机制,为县级应急管理局配备法律、矿山、危化、化工、公共安全等方面专业人员和应急救援、指挥处置、防灾减灾、统计调度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应急管理队伍和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及现场处置专业化水平。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