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正宁县全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举措、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28 11:15:17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年以来,正宁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对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坐标,紧盯“生态立县”目标,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提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成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全面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现结合我县实际,就持续推进全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情况予以简要分析,并谈几点意见建议。

一、正宁林草资源基本情况

正宁县国土总面积199.65万亩(含子午岭林区58.08万亩),县属农区141.57万亩,其中:耕地48.98万亩(含永久基本农田36.15万亩)、林地84.02万亩(含有林地46.73万亩、灌木林地5.36万亩、未成林地6.11万亩、疏林地5.28万亩、宜林地20.54万亩),且现有林下草地面积47.04万亩。截至2019年底,县域森林面积97.59万亩(含县属农区46.73万亩),森林覆盖率48.92%(县属农区33.0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93(位列全市第二)、优良天数率95.6%(全市排名第二)。

二、生态保护和修复主要做法

近年来,全县上下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注重“理念引领、规划引领、政策引领”,努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进”的生态建设格局,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屏障构筑初见成效。至目前,全县累计组织实施土地整治复垦项目25个,总投资1.32亿元,建设规模6037.4公顷,新增耕地面积762.98公顷;完成国土绿化42.5万亩(其中落实项目造林17.74万亩,建成万亩示范片带12处、五千亩以上规模片带14处、千亩以上规模点20余处),累计消化本地苗木5200余万株(贫困户苗木110万株),帮助群众增收4160多万元(贫困户苗木创收180万元);完成五顷塬龙咀子、西坡高红、宫河东里、永正上官庄4个国家级“森林乡村”创建达标,西坡、五顷塬2个“森林小镇”省级评审,我县已被确定为“森林城市”创建试点县;今年借助“一村万树”工程和乡村建设行动,正在推进建设21个“一村万树”达标村(含4个市级示范村)和4个“清洁村庄”;建成县城南、北沟污水提升泵站工程,2020年新建的永正、湫头等6乡镇污水处理站均已完成主体建设任务;2020年“厕所革命”共完成15个整村推进村,涉及改(新)建农村户厕4386户(含示范户300户),2021年计划改(新)建卫生厕所5867户,当前已完成105户;关停的14家砖瓦企业已基本完成矿山恢复治理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存在的困难及意见建议

一是缺少规模化项目支撑。每年上级在国土绿化项目上投资资金仅有200多万元,项目数量少、规模小,加之正宁目前财政自给率不足10%,财力保障与发展需求矛盾加剧,同时,社会投资特别是企业投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意愿也不强,致使县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进展缓慢。建议:省市部门统筹研究,在大规模国土绿化项目争取安排和资金调度调剂方面加大对正宁的倾斜力度,大力支持正宁顺利实现生态环境突破提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

二是绿化效果不及预期。我县适宜造林地块已基本绿化,所剩荒芜地块多为立地条件差的难利用地或项目造林失败地块,受制于造林标准、项目规定等因素影响,既不能重新纳入造林,又未下达专项的补植补造资金,致使难以全面绿化到位。建议:省市部门转变低层次的生态修复模式,增加投资标准、优化政策规定,将项目造林失败地块移出专项的补植补造项目,尽快研究推广大苗造林,对低层次的生态功能区进行提质改造,确保荒山全面绿化。

三是县内苗木滞销问题突出。目前,我县塬面耕地留存苗木面积依然较大,新造林地块减少且投资标准偏低,难以大量有效使用当地绿化大苗。加之当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备受关注,强行损毁必然给群众带来较大损失,亟待化解耕地苗木这一现实问题。建议:省市林草部门改变造林投资方式,适当赋予县级自主权限,由基层依据投资资金自行设计树种及面积,切实提升造林绿化效果。

四是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难度较大。在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大框架下,出现项目制度与实际操作的脱节现象。现有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局限于在耕地中实施,但在区域性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受地形地类限制夹杂部分林地、草地,难以统筹实施。建议:省市全面打破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的地类界限,有效融合造林绿化、地质灾害治理等工程措施,急需省级层面出台更加细化,更具操作的制度政策。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