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正宁:文化做成产业旅游做成产品

作者:刘萍凝 吴树权 来源:陇东报 发布时间:2016-04-19 08:34:00 浏览次数: 【字体:

正宁县历史底蕴丰厚,“一冢”“二帝”“三清”“四迹”“五墓”“六碑”“七去处”“八古景”等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独特。近年来,正宁县按照“一心一体两翼”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突出抓好黄帝文化景区、“三馆”、罗川古城开发保护、移风沟生态公园等项目建设,把文化做成产业,把旅游做成产品,着力打造传世景观和文化名片。

  黄帝文化:追本溯源的寻根之旅

  在正宁县五顷塬与二顷塬接合的地方,有一座高大的古冢。古冢三面临谷,西半部现修水平梯田18阶,栽植核桃树近千棵。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黄帝陵,调令关森林公园黄帝文化中心旅游景区就是依托黄帝陵而修建。

  4月初,记者来到已建成的黄帝文化博览园,巍峨壮观的功德厅里矗立着黄帝铜像。当天,十几名来自四川省达州市的游客,在姓氏广场和百家姓图腾柱前寻找自己姓氏的来源。游客王先生告诉记者:“我们来庆阳访友,朋友带着我们前来参观,没想到在这里竟然找到了自己姓氏的起源。”

  2013年以来,正宁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黄帝文化博览园功德厅、姓氏广场及百家姓图腾柱项目。已建成的功德坛和功德厅建筑面积1667平方米,功德厅一层内置黄帝像。姓氏广场建筑面积3453平方米,立百家姓图腾柱100根,常见的姓氏都能在图腾柱上找到。初步形成了以黄帝文化和姓氏文化为亮点的寻根祭祖旅游品牌。

  自去年黄帝像落成后,中华黄帝文化旅游景区已经正式对外开放,现已累计接待游客6万人次,日接待游客量500人左右,节假日接待游客量超过6000人,除了庆阳市本地游客前来参观外,黄帝文化和姓氏文化还吸引了来自北京、新疆、四川、河南等地游客前来寻根问祖。

  2015年10月,正宁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王立明提出,采用“征集对联”的方式宣传黄帝文化博览园。“通过中国楹联协会进行有奖征联活动,同时邀请书法名家前来题联,既征集到适合黄帝文化博览园的对联,又宣传了景区,一举两得。”王立明说。

  古镇文化:千年古韵有待开发

  “屏峰夹峙罗水穿,一谷风物足流连。翠毓秀溪聚灵气,争说张果生此川……”这首《罗川即景》描写了具有千年历史的罗川城的人文风物。罗川村地处正宁县四郎河中游的川区,罗川古城坐落在群山之中,

  罗河从南山脚下绕城而过。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氏牌坊自西向东一字摆开,清官坊、天官坊、恩宠坊遥相呼应,这是明万历四十二年朝廷为表彰“一代廉吏”赵邦清所建。恩宠坊是赵邦清为感念嫡母刘氏、生母高氏教养之恩所建。三座牌坊建成至今约400年,1995年3月,赵氏牌坊被宁县县委确立为“庆阳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除了赵氏牌坊外,罗川文庙大殿、清铁旗杆、明清民居、赵氏祠堂等历史传统建筑群,形成了罗川古城特有的文化景观。罗川古城是正宁旅游发展规划中的“西翼”,2006年5月,罗川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8月,罗川古城被省建设厅和省文物局评定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近年来,正宁县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新培育“文化 旅游 服务”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正宁县是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29年,中共陕西省委旬邑特支就在正宁发展党员,并建立过党的组织。1931年至1932年,刘志丹、谢子长先后率领西北工农反帝同盟军、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县内活动,并于1932年4月上旬在湫头新庄子建立了甘肃省第一个临时革命政权——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寺村塬革命委员会)。习仲勋、贾拓夫、张邦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工作过,邓小平、任弼时、聂荣臻、杨成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

  正宁县现有红色革命遗址30多处,主要分布在宫河、五顷塬、湫头、三嘉、西坡5个乡镇。近年来,我市把红色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这为正宁发展红色旅游创造了大好机遇。正宁县制定出台了《正宁县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申报成立了“正宁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中特区(寺村塬)纪念馆”。先后筹资200多万元,对以寺村塬革命委员会遗址为重点的30多处红色旅游景点进行了立碑保护和合理开发。目前,邓小平旧居、习仲勋旧居等景点已正式对外开放。


(编辑:秦博)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