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现状
正宁县是一个传统的旱作农业县,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种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的大力推广,地膜、农药等化学品投入大幅度增加,带来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过去被农民作为燃料和肥料的重要资源,也随着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被丢弃不用,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好农业生产自身带来的面源污染,已成为正宁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须正视和认真对待的关键问题。
以2015年数据为例,冬小麦种植10.61万亩,秋粮种植17.57万亩,油料播种9.45万亩,烤烟种植3.47万亩,中药材种植3.14万亩,蔬菜种植8.02万亩。肉猪出栏2.39万头,肉牛出栏0.68万头,羊出栏0.87万头,家禽出栏6.77万只。大牲畜存栏1.48万头,生猪存栏2.67万头,羊存栏2.36万只,家禽存栏23.67万只。据粗略估算,全县年使用化肥约1.3万吨,农药及各类生物生长调节剂约3500吨,农膜约5800吨,化肥农药残留率约12%,农膜残留率约45%。畜禽养殖每年排放粪污量达260多万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是空气恶臭难闻。近年来,我县的养殖业正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形成了一批生猪和蛋鸡养殖密集小区。由于多数养殖户都是将粪便随意露天堆放、倾倒,不做任何处理,天热的时候鸡场周边几公里范围内都恶臭熏天。二是土壤污染严重。不少养殖户将养殖场建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畜禽粪尿直接排放到周围的农田。少数养殖场虽进行了简单的沉淀、过滤或者发酵处理,但最终废液还是向周围的农田排放。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地膜烤烟、洋芋、蔬菜的规模发展和大量种植,废旧地膜清理困难,加上回收利用率不高,地膜残留量逐年增加,对环境和土壤结构造成严重破坏。三是水体污染严重。调查发现,在养殖密集区,由于养殖场任意排放粪便污水,区域内部分河流池塘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水质乌黑发臭。由于畜禽粪尿的长期直排,粪便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已经渗透到地下污染了地下水,有些地方被污染的深度已达几十米,不同程度上已经威胁到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以养殖业和农业生产最为严重,带来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管理缺位,也有农民种养殖习惯的原因。一是养殖场建设缺乏规划和管理。现代畜禽养殖业不同于传统的一家一户作坊式的小规模散养。它的突出特点是规模化、集中和高密度。既有蛋肉鸡存栏上万只、生猪几千头的大规模养殖户,也有四处分布的中小规模养殖户,养殖密度高度集中时,如缺乏相应完善的粪便收集处理设施,很容易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各乡镇政府对于四处分散养殖户的环境问题并未给予更多的关注,一直发展到养殖规模很大,环境问题很突出的时候才移交环保部门处理,这个问题最突出的有山河镇冯柳、佑苏等村和三嘉乡东庄村以及罗川社区。目前,县上对适宜养殖区域、养殖场密度、粪污处理设施和综合利用措施还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机制,养殖户随心所欲,想在哪里建就在哪里建,选址只考虑自己方便,有的场建在公路旁,有的建在河道旁,有的建在粮田当中,大量养殖场聚集在人口稠密的村镇当中、公路沿线以及河流水塘周边,完全不考虑周围环境的承受能力和污染物的输送途径,结果就是建到哪里污染到那里。缺乏规划布局、建场审批和管理是造成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二是没有完善的粪污综合利用渠道。我县畜禽养殖场具有粪污收集和处理设施的很少,绝大多数养殖场将粪污直接排入河塘或堆积在养殖场周边,造成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三是农民没有施用有机肥的动力。我县生猪存栏量大,猪粪产量也很大,猪粪既适合用于沼气,也可以用于粮食种植,按说在当地消化不应该是问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是劳动力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在乡种田的多是老人和妇女,施用猪粪又脏又累,见效又不如化肥快,所以没人愿意用。有的养猪场虽然建了沼气池,但产生的大量沼液同样送不出去,由于是液体,运送困难,养殖场要主动向外输送又需要有管道,养殖户投资成本大,不愿投入,从而猪粪、污水、沼液没有去处,就随意倾倒、排放。四是养殖户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和资金。从事养殖业的普通农户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多数养殖场建设中只考虑生产,不考虑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全县各类规模化养殖场230多家,建有多级沉淀池和过滤池的仅有少数,配套建有沼气池的只有几家大型、标准化养殖场,其他绝大多数养殖场都是将粪污直接排入沟塘河道或露天堆放。当地不论普通农户还是规模化养殖场,资金都比较紧张,所以在投资建设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因陋就简,只考虑最基本的生产设施,不考虑配套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少数大中型的养殖企业虽然对畜禽粪便进行了一些处理,修建了过滤池和沼气池、引进了“零排放”养殖技术等,但考虑运作成本,往往也只是稍作示范而已,实际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三、主要措施及建议
如何在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的前提下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也是一个涉及子孙后代生存的问题。既不能因为保环境而“因噎废食”,也不能以发展的借口牺牲环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既要继承和发扬光大我国传统农业几千年来的好做法,也要利用市场经济的思路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使保护环境成为其行为遵循。同时,也要加大政府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农业、养殖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一要逐步推行养殖业分区管理。在人口密集区、水源地、重要河流等区域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在适合发展养殖业的区域设置适养区,在禁养区内不得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以前建成的畜禽养殖场应逐步搬迁或关闭;限养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的数量和规模,不得随意新建、扩建规模畜禽养殖场,已建的群众意见较大的各类畜禽养殖场应当逐步搬迁或关闭;适养区内按照规模适度、种养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有计划、有条件的发展。二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土地承载量等要素,进行养殖容量评估。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都要以地定畜,畜禽粪便还田时,不能超过当地最大农田负荷量,避免造成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三要坚持生态健康养殖发展方向。优先发展生态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畜禽养殖场,鼓励在密集养殖区域建设农业示范基地。以永正上官庄村果-沼-畜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为载体,大力宣传、推广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加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解决畜禽养殖业污染,将畜禽养殖业纳入全县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必须将畜禽生产、粪尿与污水处理、能源与环境工程,以及种植业、水产业等统一进行考虑,把环境污染减少或控制到最低限度,最终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面源污染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是要推进农业、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仍需要省、市政策和资金大力支持,加大对废旧地膜回收、养殖场治污政策支持力度。对配备粪污处理设施并且达标排放的示范养殖场,要有奖励、有支持。中小型养殖场要继续通过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其不断完善排污设施并且投入使用。对于利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肥料、生物质能、废旧地膜回收等综合利用项目,应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从用地、税收、补贴等方面予以扶植,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要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特别是有养殖意向的农户,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加强对畜禽养殖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畜禽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畜禽养殖场(户)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要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使广大畜禽养殖户明白自己肩负着治理环境、消除污染的责任,促使畜禽养殖户及早注意环境保护,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
(编辑:关彦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