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正宁县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作者:县政府办 来源:县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7-02-10 08:24:00 浏览次数: 【字体:

  2014年省政府将正宁县列为庆阳市唯一的省列新型城镇化试点县。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正宁县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宜居休闲城市、煤炭工业基地城市、特色产业聚集城市、黄土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坚持城镇化和工业化同步,政府投入和市场运作并重,完善功能和改善民生并举,发展商贸和提升形象齐抓,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6年底,全县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5平方公里,完成周家、永正、湫头、西坡4乡撤乡改镇,建制镇达到8个,新增城镇人口1.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3.6%。具体做法是,突出“五个注重”: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提升城镇品位。立足建设“五型城市”,率先在全市启动“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有效消除了各个行业规划、专业规划在一些指标、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差异,目前已完成规划市政府批复和省住建厅备案工作;全县94个村庄布局规划已编制完成并批准执行。编制完成了永正、榆林子等5个乡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西坡高红、永正上官庄等5个美丽乡村规划,完成了人民防空工程和城乡电网发展规划,完成了县城燃气、防洪排涝、电力等专项规划前期工作。以“多规合一”为统领,各项专业规划为补充的县乡村建设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二是注重基础支撑,完善城镇功能。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组织实施了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全力保障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城乡路网,公路总里程达到1327公里,建制镇道路通畅率达到100%;10个乡镇全部通客运班车,其中西坡镇、永正镇已与县城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饮水安全,水源地保护项目实现全覆盖,城镇人均用水普及率达到96%,城乡居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100%。电力通讯,完成“三网融合”工程,新建电信4G基站10个,实现城区和乡镇4G网络全覆盖;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开工建设周家110千伏变电站,可满足周家工业集中区生产用电需要。基础设施,县城建设“四大板块”扩容提质,实施县城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客运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51个,建成了一批基础性、功能性民生工程,市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搬迁入住693户;2016年实施棚户区改造5个片区366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7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窑)9000户,易地扶贫搬迁257户,基本消除了农村危房(窑)。

  三是注重公共服务,满足居民需求。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公用设施建设,确保居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社区服务,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点、便民服务、金融服务和日间照料中心94个,实现了村级全覆盖。城乡文化,建成农民文化广场95个,县城“三馆”(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民俗文化馆)建设完成前期准工作,计划近期开工建设。医疗卫生,建成二级甲等医院2所、乡镇卫生院10个、村卫生室97个,城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实行了“一卡通”服务,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县城达到24人、乡镇9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9%,其中县城参保率达到100%、乡镇达到99.8%。就业服务,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8%;输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万人,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达到100%。城乡教育,“全面改薄”顺利实施,中小学校舍及内配设施全部达标,乡村公立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全县所有校园实现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教职工配备达到9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两基”通过省级评估验收。环保绿化,制定出台了《正宁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规定》,建成黄帝旅游文化中心、调令关森令公园等历史人文景观,组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管理年活动,初步形成了以人民广场绿化、沟边坡地绿化为面,以道路绿化为线,以单位(居民)庭院、开发(住宅)小区为点的绿化格局。全县城镇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平方米,县城、乡镇绿地率分别达到 14.2%、8.2%,县城和建制镇生活垃圾处理率(收集运转率)分别达到70%、55%以上,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农用地膜回收率达到76%以上。

  四是注重产城融合,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带产、差别发展、特色发展”的思路,同步推进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按照“产业聚集、典型示范、强力带动、集约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核桃峪煤矿建设,加快正宁电厂建设;组织实施步天医药、天宏果业等地方工业项目9个,开发新产品8个,年出口创汇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0%以上。坚持因地制宜,鼓励扶持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全县苹果总面积达到20万亩,产值达到10.2亿元以上;烤烟稳定在3万亩左右,年创税1000万元以上;苹果、烤烟、林苗等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收益占到居民收入85%以上。大力发展以香包、刺绣为重点的民俗文化产业,建成文化商贸公司25个;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革命历史文化遗迹、明清古文化、古遗址和子午岭林区等自然风景保护开发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五是注重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紧扣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创新思维,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着力破解制约瓶颈。深化土地综合改革,研究制定了土地转换配套政策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办法和承包地、林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管理办法,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和增减挂钩平台,采取先安置、再搬迁的办法,实现了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的目标,城镇人均建设用地达到94.93平方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区落户限制,在县城和山河镇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差别,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有序引导进城农民市民化,2015年至目前农村转入城镇人口达到1.4万人。深化融资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引行入正”战略,完善地方金融体系,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城投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主渠道融资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重大项目建设领域,支持中小企业扩大信贷规模,引导农民利用贷款发展产业,用好市场的手段、采取多元的办法破解资金难题,累计整合产业开发、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资金8.2亿元,保证了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编辑:樊翼龙)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