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新常态下谱华章——正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作者:张丽娜 姚剑杰 来源:县外宣办 发布时间:2017-10-24 08:54: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正宁县在转变发展方式中保持稳定增长,在聚焦精准脱贫中破解发展难题,在坚持真抓实干中推动富民兴县,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兜底线,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呈现出总量扩张、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

调整结构夯实经济发展后劲

正宁县按照“企业入园、要素集聚”的思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力度,县城、周家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围绕大工业延链、扩链、补链和绿色农产品转化增值,大力发展地方工业。陇塬红果蔬物流冷链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步天医药3000吨中药饮片生产线成功试产,5500吨/年紫苏综合开发利用等项目顺利推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扶持发展实体经济,支持鼓励全民创业,以黄帝文化景区、罗川古城开发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重大突破,以聚鑫商贸、村淘网点为平台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累计创建小微企业821户,新增个体工商户892户。截至2016年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00万元,是2011年的2倍。

抓实培训提高科技引领能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教兴农、科教兴工、科教富民为重点,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引进各类科技人才63名。与省内外多家知名院校和专家教授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为延伸、上下贯通、干群结合的科技服务网络;深入开展科技培训,整合农牧、科技、教育等培训资源,采取科技下乡、集中办班、专家讲座、选派科技特派员等形式,广泛开展“产业技术”“陇原巧手”“电子商务”等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群众14.6万人次,培育科技骨干8300多人、科技示范户9500多户。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紫苏标准化生产、优质苹果生产、子午岭林缘畜牧生态健康等科技合作、技术攻关项目12个,开发新型农机具、生物菌肥等工业新产品28个,示范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80多项,13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培育产业稳固农业发展基础

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以农民“五变”为牵引的特色产业攻坚战,形成了“以塬面苹果烤烟为主导、川区菜药苗木为支撑、林缘草畜养殖为牵引”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累计流转土地8.4万亩,建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9家、家庭农场6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28户,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创建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为抓手,制定农业技术规程8项,认定苹果、柿子等无公害农产品5类,建成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区(基地)30个,“宫河”牌大葱获得地理标志登记和省级著名商标认证。加强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农田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补齐短板加快全面小康进程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以“1236”扶贫攻坚行动为统揽,聚焦“六个精准”要求,扎实开展“绣花式”扶贫,制定落实“1 23”精准扶贫方案,探索推行五保人口“财政供养”、低保人口“政府兜底”、扶贫人口“定向帮扶”、极度贫困人口“阶梯救助”分类帮扶模式,积极与省市帮扶单位沟通对接,推行“内联外引”社会帮扶机制,增强了帮扶实效。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大走访、回头看”活动,深化推广项目交办、金融扶贫、任务清单、扶贫导向考核以及党建助推精准扶贫等工作机制,累计交办项目1128个。以苹果、烤烟、瓜菜、草畜、苗林为主导的增收产业,以安全饮水、安居住房、村通等级公路、组通动力电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以“3211”“五有两服务”为延伸的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9.49%下降到3%以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33.8元,其中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4986元。

完善基础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办理民生实事,4年来累计组织实施教育、卫生、文化、计生、安居等方面民生项目400多个,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利益诉求。教师周转房及校安工程稳步推进,乡村公立幼儿园实现全覆盖,“两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分别通过国家和省级评估验收;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完成整体搬迁,基本药物、分级诊疗等制度的落实以及公立医院改革、对口联合办院工作的推进;全面实施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工程,新农合、新农保参合(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0亿多元。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累计协调各类融资贷款14415万元,建成保障性住房518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602万元,群众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编辑:岳理理)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