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正宁县山河镇:服务县城筑根基 兴产富民绘新篇

作者: 来源:正宁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12 10:55:14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年以来,山河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三业”定位,围绕“五强”方向,紧扣县城中心乡镇功能定位,

按照“12453”工作思路,以服务县城建设为核心,以乡村建设为抓手,全力以赴抓项目、优环境、兴产业、强治理、惠民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蓄能向好态势。服务保障当好县域助攻手。立足县城中心乡镇定位,以“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为契机,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效能,为县级重大项目保驾护航。建立重点项目“四个一”机制(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和“周汇报、月调度”制度,组建专班7个,采取“主要领导靠前破题、专班跟踪保落地”模式,全力保障周家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南苑中学、“气化庆阳”输气干线、中核汇能10万千瓦风电等县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土地征收328.63亩、坟墓搬迁108座,高效破解征地拆迁堵点,将服务质效转化为县域发展实际成果。

项目提效激活经济新引擎。始终将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作为镇域经济“生命线”,深入推进“归雁工程”“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实现项目建设“加速跑”、招商成果“实打实”。开展招商引资活动12次,签约资金5.0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156%,中药材及黑木耳产业一体化、恒一宸农牧有限公司畜牧饲养及农业产业发展、松树村农作物秸秆热解气化处理及发电3个项目成功落地,年度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11万元。实施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1181.29万元,已完成投资1116.32万元,完成率94.5%。其中,王阁村乡村建设示范村、董庄村农文旅融合提升、解家川村水毁道路抢险等9个项目建成投用,有效改善基础设施、丰富产业形态,为镇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强基铺就群众增收路。以“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为抓手,围绕“牛猪果菜菌药粮”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外引龙头企业+内培经营主体”双轮驱动,加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招引成都域时信息科技、陕西嘉泰茂盛等企业落地,在解家川村建成菌药菜粮轮作示范基地,在佑苏村打造瓜菜轮作示范基地,全镇特色种植规模持续扩大,菌类、中药材、蔬菜种植1304.48亩,玉米、大豆等主粮作物13650亩,油料作物5809.3亩,3处500亩以上苹果园稳定运营;为蔡峪村丰苑菇家庭农场发放补助9.14万元,培育食用菌菌棒16.8万棒,夯实特色种植根基。养殖产业同步提质,流转建设用地79.15亩、盘活闲置养殖用地1268.26亩,落实“见犊补母”奖补101.1万元、畜禽养殖补贴11万元,肉牛存栏2624头、蛋鸡18113只、肉鸡2055只、生猪21667头,多元化种养体系既稳“粮袋子”,更鼓群众“钱袋子”。

实事办好织密民生保障网。纵深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干部包抓农户、走访任务落实、问题办理”三张清单,以“三类”户为重点,完成全镇16665户、47274人拉网式排查,张贴帮扶政策工具箱6700余份,受理核查“一键申报”信息9条。精准落实保障政策,新识别监测对象3户12人,消除风险8户26人;按“两项政策”并轨要求,将51户122人纳入低收入人口保障;巩固12个项目入股资金2850.56万元,兑付分红297.93万元,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新建老年助餐点9处、审批农村宅基地23户,输转脱贫劳动力979人、申报交通补助636人,培育3个就业工厂带动111人就近就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经济困难老人、高龄老人补贴等各类惠农资金精准核发,民生福祉可感可及。

综合整治擦亮宜居新底色。以“党员群众齐参与、项目带动优环境、三级联动抓治理”为路径,聚焦高速引线、327国道等重点区域,常态化开展“四烂四堆”(烂房、烂墙、烂厕所、烂垃圾桶;土堆、粪堆、柴草堆、垃圾堆)专项整治,发动群众860人次,清理水渠41.7公里、杂草38.5公里、“三堆”348处、户外广告62处,拆除乱搭乱建32处,清理转运垃圾860余吨,整治陈年垃圾点28处。其中,筹资18万元彻底清理蔡峪村八组历史垃圾点,补绿16861平方米,实现“垃圾点”到“景观带”转变;配合县住建局在东关村设立建筑垃圾临时转运点,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强基固本筑牢治理硬支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扎实开展“定题破题”行动,主动认领县级难题2个、自定难题1个,落实党委班子包抓责任制,在金色名邸创建红色物业示范点,在冯柳村建成“党建+数字乡村”治理示范点,以难题破解推动工作提质。聚焦农区基层党建重点任务,高质量推进村“两委”换届“后半篇文章”,选育村级后备干部22人,组织农民党员参加专题培训2期;培育村集体经济项目4个,增强村级“造血”功能;针对流动党员管理难题,设立服务站2个、服务窗口14个,实现“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高效完成履职事项清单编制,同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统战、民族宗教、工青妇等工作,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强磁效应”。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