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精准扶贫应正视“思想贫困症”

作者:薛鹏 来源: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7-11-24 08:29:00 浏览次数: 【字体: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关键期,如何继续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仍需下大气力着力破解贫困群众的思想贫困难题,找准贫困群众发展观念落后、致富信心丧失、脱贫意念缺乏、参与扶贫被动“四大思想贫困症”的病灶所在。

症状一:发展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地理条件、小农意识、民族风俗等因素影响,生活在偏远村组的群众大多不愿出村或很少出村,与外界交流十分有限。部分贫困群众信息闭塞,思想观念封闭保守、因循守旧,长期“以农为本”思想浓厚,多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对新的发展理念和新事物存有抵触情绪,致使从事农业生产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下、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益较低,只能使其增收门路越来越狭窄,深陷贫困难以脱身。

症状二:致富信心丧失。部分贫困群众年年享受着各类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已成固态化。有的贫困群众面对贫困的生活现状胆怯自卑,抱着固步自封、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有的贫困群众认为,既然自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总会有人给“馅饼”吃,只要能享受到政策的“照顾”,什么都不愿意去干,生活不如意就“上访”,三天两头伸手要这要那,甚至以能领到民政救济、农村低保为荣,在村里大肆炫耀,完全丧失了致富的信心。

症状三:脱贫意念缺乏。有少数贫困群众属于青壮劳力,文化程度不高,惜力气、怕吃苦,缺乏脱贫意念,既不耕种自家的农田,也不情愿外出务工,而是贪图享乐,酗酒、赌博成瘾,不务正业,总想不劳而获,成了村庄里游手好闲的“懒汉”。这类群众容易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只要自己吃饱喝足,从不考虑家中的日子过得怎么样,通常会不顾家庭经济收入一味“高消费”,无度挥霍,最终将整个家庭拖入了入不敷出、债台高筑、积难重返的困境,将过日子变成了“混日子”。

症状四:参与扶贫被动。部分贫困群众在思想层面社会责任感淡薄,对扶贫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非理性心理扩张,荣辱观混乱。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往往表现的很麻木,认为自己脱不脱贫完全是帮扶干部的事情,自己用不着着急,干部比自己更着急,因为帮联自己的干部要“交差”。对实施的各类扶贫项目目光短浅,总是保持观望态度,从不主动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来脱贫致富,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不高,表现的十分被动。

(编辑:岳理理)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