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正宁】正宁:致富路上“葱”满希望
地处四郎河下游的正宁县宫河镇彭姚川村,过去是一个贫困山村,依靠发展大葱产业,如今的彭姚川村赢得了“大葱之乡”的美誉,村民也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
彭姚川村有12个村民小组,666户2780口人,山地2100亩,有种植大葱的传统。“前多年,外面人都说宫河大葱是个宝,但村里种植大葱的人很少,大家觉得大葱够自己人吃就行了,根本没想到拿大葱卖钱。”彭姚川村村民彭长良说。
2019年,正宁县提出了“一村一品”、发展培育高产、高效、优质特色产业的思路。宫河镇决定把大葱产业作为优质特色产业来抓,充分发挥彭姚川村适宜种植大葱的优势,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并加快无公害大葱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彭长良率先在自家承包地里种植了两亩“鸡腿葱”,收入了2000多元,这让彭长良尝到了种植大葱的甜头,坚定了他发展大葱产业的信心。
在彭长良的影响下,村民彭养正、彭宏民、彭益民、彭正存都在自家承包的川台地里种起了大葱,种植面积都在5亩以上。在种植上,他们采用增施基肥,埋压绿肥,分次追肥,中耕培土等科学方法,使大葱亩产达到7000斤以上,亩收入3000多元。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的大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无公害大葱生产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由于彭姚川村人多地少,80%的耕地为山地,大葱长期以来是单一种植,葱粮争地矛盾比较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正宁县抽调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多次探索和试验,创造出了山地“麦葱套种”的种植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在优化种植模式的同时,进一步引进改良了大葱品种,先后成功引进了山东掖辐1号、3号赤水孤葱、章丘大葱等新品种;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在育苗上求创新,成功实现了大葱育苗由秋季向春季的转变,填补了正宁县春季大葱育苗的空白。
“我们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产销服务等措施,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使大葱产业成为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宫河镇党委书记于锴说。
同时,正宁县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发展大葱产业,注册了“宫河大葱”商标,投资10万元建成了彭姚川大葱批发交易市场,在宫河、榆林子等乡镇建立了专业交易市场,完善配套设施,保证大葱及时外运和销售。为培养一支专业营销队伍,减少中间环节,开拓销售市场,正宁县以经营大户为依托,组建了宫河大葱经销协会,完善协会的投入、分配、责任和监督运行机制。目前,全县大葱年产量6.47万吨,产品销往青海、宁夏、陕西等地,产值达9800万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