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专题专栏>方域文史>详细内容

谈一些党史著作、论文对寺村塬名称、地理位置的误读

来源:史志办 发布时间:2019-04-24 浏览次数:0 次 【字体:

寺村塬因寺村塬革命委员会而享誉于陕甘革命历史史册。然而,许多党史著作对于寺村塬的名称、地理位置并不明了,所以在记述过程中,闹出不少笑话。这里试举几例:

1. 潘富盈、王德孝《陇东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见甘肃人民出版社编:《浩气传千秋·革命回忆录》,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第236—256页)将“寺村塬写作“四村塬”。

2.薄一波在《革命英烈》1987年第二期上发表《怀念子长》一文,其中这样写道:“(1932年),他乘陕军与甘军混战陇东之际,率领游击队进入正宁县山河镇四村原(正确应为寺村塬,而且也不在山河镇,建立农民协会,发动群众平分土地,开辟了陕甘历史上最早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3.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省档案馆编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组织史资料(1925.10—1987.10)》第181页载:“1936年1月,关中特委机关驻新正县(今甘肃省正宁县)三嘉原的南邑村……”

3.贾巨川执笔、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的《习仲勋传》(上卷)第224页载:“1936年1月,关中特委机关驻新正县(今甘肃省正宁县)三嘉原的南邑村……”

5.张化民编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的《谢子长传》第153页载:“(1932年3月)21日,谢子长率部移驻山河镇以南的寺村塬、湫头塬,发动群众成立苏维埃政府,创立革命根据地。”

寺村,是今正宁县永和镇所辖的一个村,位于正宁县四条塬之一的永和塬。民国时期,永和塬分布着2个镇,即湫头镇(1980年,方由湫头公社分设五顷塬公社)、永和镇,只有在永和镇所辖的寺村设立集市,名头响亮,所以那时人们把永和塬称作寺村塬。

新中国建立后,寺村不再设立集市,影响力下降,该塬不再叫寺村塬,改称永和塬,现在分布着3个乡镇,即五顷塬回族乡、湫头镇、永和镇。

永和塬也称南塬,因为正宁县的另外3条塬——宫河塬位于北部,叫北塬;月明塬位于东北部;三嘉塬位于最南端。

(王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