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长、刘志丹与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的创建
1930年初,谢子长、刘志丹来到陕甘边界的子午岭地区,收编和改造当地的饥民武装,开展“兵运”,组织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1931年9月,刘志丹创建了陕甘边游击队(亦称南梁游击队)。同年10月,师储杰、阎红彦率领陕北游击支队来到南梁地区,与陕甘边游击队会合,驻庆阳新堡、城壕川一带。
1931年12月下旬,这支部队从驻地出发,沿子午岭西侧南下,于1932年元月初到达正宁县月明塬北柴桥子村。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改编仪式,部队被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刘志丹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杨重远任参谋长。全军约700人,下辖两个支队,师储杰任一支队队长,刘志丹兼任第二支队队长。2 月12日,西北反帝同盟军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在正宁县三嘉塬细嘴子附近的锦章村,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李杰夫(即高维翰,后叛变)任政委,杨重远任参谋长。下辖两个步兵大队、一个骑兵大队和一个警卫大队,共360余人。同时,成立了中共陕甘游击队委员 会(简称“队委会”),李杰夫任书记。各大队设有党支部,任命了政治工作人员。
陕甘游击队成立后,把实行游击战争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1932年3月19日,在正宁县南塬抗粮抗捐斗争中,三支由农民群众自发组织在民团的配合下,攻打了国民党正宁县政府所在地山河城。由于带队向导失误、部队迷路误时未按约定时间攻城、城内内应暴露等原因,加之山河城防坚固,游击队攻城一日,未能取胜。
攻城失利后,陕甘游击队退驻西坡四圪垯,召开队委会,分析敌我形势,讨论了下一步行动计划,决定:到正宁县寺村塬开展游击战争,打击豪绅地主;组织发动群众,将其自发组织的民团改编为赤卫军;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没收一切地主绅士、祠堂庙宇及帮助反革命的富农的土地,将它平均分配给苦力、雇农、贫农和中农,创建陕甘边新苏区,发动和组织群众准备再次攻打山河城。
会后,陕甘游击队开抵正宁县城以南、南北均为大沟的寺村塬(今正宁县五顷塬乡、揪头乡、永和镇辖区,俗称南塬),分驻新庄子、西城、碾庄子等村。为了适应群众自发掀起的抗粮抗捐热潮的需要,游击队在谢子长、李杰夫的领导下,于3月下旬,派出骑兵,20多天,到各村张贴标语传单,宣传发动群众,号召广大贫苦农民起来反剥削反压迫,同地主豪绅做斗争。在苟仁寺召开了群众大会,宣布将湫头塬原有的三个民团改编为赤卫军,成立了赤卫军总指挥部。上五社民团团头杜兴邦任总指挥,中五社、北五社民团团头巩世信、张进选任副总指挥。大会宣布了永和镇于家庄反动豪绅赵元亨(外号“赵大人”“黑头虫”)的罪状,处决了赵元亨及其走狗巩得功。以村为单位先后在新庄子、西城、上南坡头、碾庄子、双佛堂、苟仁、张村、巩家斜、苜蓿岭、车家沟等村成立了赤卫军小队、贫农团、农民联合会、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发动群众没收并分配了赵元亨、湫头镇新庄子村大豪绅刘西坤及永和镇琴宅豪绅赵秉义家的土地、粮食和牛羊。在广泛号召、动员群众的基础上,3月31 日,陕甘游击队在当地赤卫军和农民1000多人的配合下,第二次攻打山河城。攻城两日未克。游击队和赤卫军撤回寺村塬休整, 继续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这时,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杜衡来到部队巡视。在其指导下,陕甘游击队相继于4月上旬组织召开了两次群众大会。
寺村塬第一次农民群众大会在苟仁寺召开。会议有两项议程,首先,游击队代表做了报告,提出了共产党的斗争纲领,号召农民“为土地、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斗争。其次,选举各村农民代表,共选出代表70多人,其中贫农40多人,雇农10多人,中农20 多人。
接着,在新庄子山神庙旁边的场里,召开寺村塬农民代表大会,寺村塬东起五顷塬,西至上南坡头的数十个村庄的农民约千人参加了大会,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由于成立地点在寺村塬,群众称其为寺村塬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由15人组成,农民委员10人,游击队委员5人,其中常务委员7人,正副主席3人。李杰夫任主席,张进元(车家沟村贫农)、唐贵荣(西城村中农)任副主席。委员会下设土地、肃反、财政、食粮四个委员会。寺村塬革命委员会驻在新庄子村西洼。会议决定,宣告执行苏维埃政府的一切决议和法令,以农民代表大会和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布告宣言,代表豪绅地主利益的国民党县政府、区公所均被推翻。会议决定没收所有豪绅地主富农粮食,一部分分配贫农、雇农、中农、苦力,一部分作为游击队给养。会议决定改组赤卫队,禁止富农参加,以村为单位成立分队,由群众选举分队长一人;乡或七八个村成立大队,设正副大队长各一人;各乡联合成立总队部,设正副总队长各一人,参谋一人。并以同样组织形式成立少年先锋队组织。赤卫队、少年先锋队均属革命委员会领导。
农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开始在下八社、于家庄实行时,敌人发动了“围剿”。4月12日,陕甘游击队撤离寺村塬,攻打旬邑县城。取得大捷后,部队编为第三、第五两个支队,第五支队南下三原,第三支队返回寺村塬。
其时,杜衡批评游击队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游击队负责人有“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撤销了谢子长的陕甘游击队总指挥职务,调往外地搞兵运工作。5月10日,陕西省委任命刘志丹为陕甘游击队总指挥,李杰夫任政委,杨重远为参谋长。
5月至7月初,刘志丹率领陕甘游击队先后转战陕北、韩城、陇东,于7月10日重返寺村塬。7月12日,陕甘游击队与高鹏飞带领的西华池起义部队会合后,在湫头进行了整编。西华池起义部队被编为陕甘游击队第三大队。陕甘游击队召开军人大会,庆祝西华池起义成功。23日,中共陕西省委派李艮取代李杰夫,任陕甘游击队政委。李艮来部队的根本目的是要执行“创造北方新苏区的历史任务”。当时正值国民党军队进攻寺村塬革命根据地,李艮在大肆批判陕甘游击队队委会所谓“机会主义领导”的同时,强令推行省委“取消游击战”,主张“阵地战和平原战”的错误指示。当游击队击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占领五顷塬后,他提出“死守五顷塬,不让敌人铁蹄踏进五顷塬一寸土地”的口号和敌人死拼硬打。并三次强令部队攻打王郎坡寨子,均未成功。还要求在20天内在五顷塬完成平均分配土地的任务。这次土改执行的原则是:对“苦力、雇农、贫农和中农”实行平均分配土地;地主不得分地;富农只分给一份“劳动的份地”。但就在李艮布置土改的同时,国民党驻山河的李贵清部已进占了从揪头塬到寺村塬周围的村庄要道,切断了两地交通,加固了王郎坡寨子,完成了对游击队的包围。这时土改在事实上已不可能进行,而李艮却不顾大敌当前的严峻形势,一面把队委会及游击队领导成员集中起来开了六七天会议,一面把一些党员和战士派出去发动群众分地。由于面临敌人“围剿”,群众不敢要地,怕红军走后遭敌人报复,土地硬是分不下去。正当强迫分地的时候,敌人进攻开始了。李艮指示死守,结果在强敌进攻下游击队遭到严重损失。8月下旬,为保存力量,游击队被迫撤退转移到保安一带活动。寺村塬革命根据地随即全部丧失。
谢子长、刘志丹率领的陕甘游击队在正宁寺村塬开展的革命活动,是陇东地区自1930年“太白起义”以来最激烈、影响最大的一次革命斗争。在这次斗争中诞生的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是陕甘边历史上第一个临时革命政权,也是甘肃历史上第一个临时革命政权。它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五个月,但却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实践,传播了革命真理,打击了地主豪绅的威风,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它是西北地区共产党人独立创建革命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为两年后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中共陕甘边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作者单位:正宁县史志办)
参考资料
1.刘凤阁、任愚公主编.红二十六军与陕甘边苏区(上、下)•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3
2.俄向军著.陇东民主革命简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3.12
3.马西林、王钊林著.陇东革命斗争史.甘肃人民出版社,第2 版.2001.6
4.刘凤阁主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边区(陇东部分). 1986.5
5.正宁县委党史办编印.子午岭上红旗飘,正宁党史资料(内部资料).1986.10
(摘自郭文奎主编的《南梁烽火与中国革命》,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第112—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