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令关的来历
正宁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王立明
正宁县子午岭上有道关口,叫法有三种:调令关、雕翎关、雕岭关。
其来历分别是:
调令关 相传秦代时,因此地地势险要,“一夫把关,万夫莫开”,设有“秦一号兵站”,驻守兵马,囤积粮草,发布号令,调兵遣将,故曰“调令关”。
雕翎关 秦代,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主持修筑一条通往内蒙古境内的大路,名叫直道。直道完工后,秦始皇亲驾御车查看。一天,秦始皇来到子午岭上,在一个关隘处见到蒙恬,秦始皇下了御车,高兴地说:“大将有功呀,褒奖于你,褒奖于你!”可是,秦始皇觉得随身没带啥贵重物件,拿啥做奖品呢?侍从马上端来金银,秦始皇摆了摆手,一时拿不定主意。正在这时,只见天空中一只大雕从白云深处飞来,盘旋头顶,直瞅着秦始皇。秦始皇见了,满脸愁云顿时消散。蒙恬以为秦始皇喜爱空中的飞雕,便取弓搭箭正要去射,秦始皇一把拦住,不让放箭。就在这时,大雕抖了抖身子,一支翎毛翩翩飘落,正好落在秦始皇手中。秦始皇拿着雕翎,笑着说:“天赐奖品,甚佳!”随即将雕翎插在蒙恬的头盔上。秦始皇再仰观天空,大雕已钻入白云里去了。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座关隘称为“雕翎关”。
雕岭关 古代,因此地地势高耸(如今也是县域海拔最高的地方:1756米),山岭逶迤,人迹罕至,只有大雕才能飞上去,故称“雕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