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专题专栏>方域文史>详细内容

光耀千秋——留在正宁大地上的红色记忆

来源:正宁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作者:王立明 发布时间:2019-08-20 浏览次数:0 次 【字体:

 法国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存在的,就看你善于不善于发现。”拿这句话形容我搜寻正宁红色“老照片”的经过,那是再妥帖不过的了。

    梳理手头多年发现的20多张正宁红色“老照片”,我如数家珍,能一一清晰地记起发现它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种种细节。

一、赵慎言照片。20世纪初期,正宁农民包围县城罗川、开展“缴农”斗争的组织者之一——永和镇于家庄村农民赵慎言照片,发现于永和镇《于家庄赵氏家族总谱》第198页。赵慎言目光如炬,面容威严,英气逼人,非同流俗,感觉和他的“缴农”斗争领导人身份很契合。

    二、《新陇》月刊创刊号照片。《新陇》月刊系五四运动时期甘肃旅京大学生创办,由正宁县宫河镇南庄村王自治(北京大学学生)担任编辑部主任,在启蒙陇人、传播新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现于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编、2001年8月出版的《甘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册》第17页。该书是我在时任县委办公室主任阎春涛办公室的书柜里发现的。

    三、王自治照片。是我2007年7月专程赴王自治最后的任职单位——甘肃省文史馆,在一本介绍历任馆长、副馆长、馆员的书里发现的。

    四、任弼时在宫河王录村的合影。共有两张。

        1.一张收录于1986年版的《正宁县志》。这里要说的是,原照片翻拍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不是非常清晰。文字说明为:“一、二、四方面军召开团以上干部大会,由任弼时同志代表中央传达关于张国焘错误路线问题的决定,这是到会的全体同志合影。未交代清主要领导人的站(坐、蹲)位次。经过查考《任弼时年谱》,具体指导如下内容:“1937年4月17日至4月20日,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任弼时,在宫河镇召开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红二方面军(红三十军)、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红三十一军)及援西军、庆阳步兵学校(中国抗日红军教导师)团以上干部会议,代表党中央传达《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证明拍摄时间为1937年4月。参会人员亦不局限于红一、二、四方面军团以上干部。再经查考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星火燎原未刊稿·04集》第278页,方知站(坐、蹲)者具体为:第一排(坐者)右起:1.聂荣臻、6.萧克、7.罗炳辉、8.徐海东;第二排(蹲者)右起:6.杨尚昆、7.杨成武、15.萧华;第三排(站者)右起:3.任弼时、10.陈赓。”

        2.一张于2014年4月在《任弼时》(画册)第76页发现。文字说明为1937年4月,任弼时向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团以上干部联席会议传达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这是与会者合影。站立者左一为聂荣臻,左二为王宏坤,左三为杨尚昆,左四为徐海东,左五为任弼时,左二十(右十)为邓小平。
        
五、“红一军团代军团长陈光、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孙毅与红一军团司令部人员合影。前排左起:李天佑、陈光、聂荣臻、孙毅、王秉章”。见于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者之风:孙毅》。原照文字说明为:“1937年春,陕西栒邑拱河镇与红一军团司令部人员合影。前排左起:李天佑、陈光、聂荣臻、孙毅、王秉章。”其中“陕西栒邑拱河镇”是“甘肃宁县宫河镇”之误。

    六、“1937年6月红一军团干部、战士帮助宫河镇农民夏收”照片。此照由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拍摄。是2006年9月上旬我偕刘梦斐在宁县档案馆查阅“三县合一县”时县域档案,于该馆馆藏1983年12月战士出版社出版的《聂荣臻回忆录》(上)中发现的。当时,心情格外激动,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兴奋之余,即用该馆扫描仪扫描留存。以后在网上购买到新版《聂荣臻回忆录》,却遗憾地发现该书根本未收录此照片。但令人欣喜的是,上苍又格外地眷顾了我:因为在不久买到的《共和国元帅画传·聂荣臻元帅画传》第76页,我不仅再次发现该照片,且新发现聂荣臻题写在该照片背面的一段特别有史料价值的文字。全文为:“我们是人民的红军,准备一切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斗争。我们是工农的儿子,应随时随地给工农劳苦群众以实际的利益和帮助。帮助群众的夏收,就是给群众以最实际的帮助,使群众更深刻来认识和了解我们。在帮助群众的劳动过程中,是更好地训练和锻炼了我们自己。聂荣臻六月廿六日于宫河。”

    七、“1937年春,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和红一军团领导人聂荣臻、左权等在甘肃宫和镇同民主人士合影”。2006年在西峰出差,发现于庆阳教育大厦教育书店的《邓小平画传》一书第45页。当即花了68元买下该书。文字说明中“宫河镇”误作“宫和镇”。此后,该照片又在《左权传》第356页发现,文字说明为:“1937年初,左权(右四)同聂荣臻(右一)、邓小平(右六)与民主人士合影。”

八、“1937年4月,红一军团战士剧社在宫河王录村表演《红军抢渡黄河舞》”照片。发现于2006年9月25日的《甘肃日报》第6版。当时,我在兰州参加“全省第二轮修志培训班”学习,中午吃饭毕,在住宿的饭店大厅沙发上浏览报刊架上取下的报纸,突然从一张《甘肃日报》上发现一篇署名“司马”的人撰写的《珍藏在心间的“历史记录”》,该文附有几张红色老照片,其中就有“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战士剧社舞蹈队,于1937年在甘肃省宁县王家禄演出的‘红军抢渡黄河舞’”。“王家禄”今称“王录”,为宫河镇王录村。宫河镇在1949年8月前属宁县管辖,之后划归正宁县。我清晰地记得,看到照片,当时我的感觉像被电流击中一样,霎时不自觉站立起来。这张照片让我发现,真是巧合和缘分!在征得大堂服务台工作人员同意后,我从报刊夹中取出报纸,小心收藏起来。这张报纸只是一条线索,之后令我打开了一道大门,洞见了许多珍闻,丰富了正宁红色“老照片”背后的许多故事。从此,我不但记住了司马这个人,而且知道拍摄该照片的是红一军团司令部参谋苏静。并在吴东峰《开国将军轶事》里知道了苏静将军更多的事迹。郭文奎主编的《庆阳历史文化丛书·红色热土》,收录了司马掌握的数张庆阳红色“老照片”,当时据知情人讲,曾付给司马稿酬6万元。以后,从《甘肃日报》刊载的一篇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先进个人的新闻稿中,方知司马在省政协工作,是一位老干部。等买到他编写的《甘肃摄影史话》,在其中又发现了“红一军团在宫河镇举行运动会”的照片(先期出现于《庆阳历史文化丛书·红色热土》)。据此,《星火燎原未刊稿·04集》第274页“红一军团五一运动大会刺杀表演”及284页“红军骑兵在训练卧倒救伤动作”,均当拍摄于宫河

九、“1937年夏,罗荣桓在甘肃宫河镇留影”。发现于《罗荣桓元帅》(画册)第36页。1937年6月,罗荣桓继邓小平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住宫河镇王录村王度家。至今,罗荣桓身后的那丛竹林,仍在邓小平(罗荣桓)王录旧居对面农宅邻路处茂密地生长着。看着这丛繁盛的竹林,我的感觉是:“时空变换,物是人非,一代伟人虽逝,但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永垂不朽!”
    另外,《罗荣桓元帅》(画册)第36页还有一张“1937年夏,罗荣桓同政治部和警卫连篮球队合影”。因为罗荣桓8月1日离开正宁,此张照片摄于宫河是确凿无疑的。
    十、“1937年7月,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同政治部部处领导同志合影”。2010年4月发现于《梁必业将军自述》。
    十一、收录于1986年版《正宁县志》由陈开路提供的“1937年春,红一师团以上干部在正宁县合影”(前排左二陈开路)。不甚清晰,且未交待清主要干部地站立位次。更清晰的照片发现于《杨成武回忆录》。而在《罗元发回忆录》所收照片文字说明里,交代清了主要干部地站立位次——前排:肖应棠(左一)、杨成武(左三)、邓华(左四)、袁升平(左六)、周贯伍(左八)、罗元发(右二)、黄寿发(右一)”。

    十二、“红一军团司令部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在宫河村合影”。发现于《聂荣臻回忆录》(上)。

    十三、“红一军团代军团长陈光、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孙毅与红一军团司令部人员合影。前排左起:陈光、聂荣臻、孙毅、王秉章”。见于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孙毅将军自述》。原照文字说明为:“1937年春,陕西栒邑县拱河镇红一军团司令部人员合影。前排左起:陈光、聂荣臻、孙毅、王秉章。”其中“甘肃宁县宫河镇”误作“陕西栒邑拱河镇”。

    十四、电影《红河激浪》海报照片。196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以三嘉锦章村赵铁娃(赵德荣)为主要原型的电影《红河激浪》,这是以正宁县乃至庆阳地区、甘肃省人物为原型的第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正宁人,我当时甚至没有看过《红河激浪》,更不用说搜寻一张该电影的海报或剧照了。为此,我颇费周章,但一无所获。2006年7月到省图书馆查阅资料近10天,在兰州市汽车站买到返回正宁的票后,看到发车还有二三个小时,便信步踱去。走出车站大门,向右手的街道拐过一个什字,不大一会,见到一个挂着“兰海音像公司”招牌的大楼,便踅进去。这是一家经营音像图书的国有公司。在二楼,看到有电影VCD、DVD专区,我的兴趣提起来了,心想仔细找一找看有没有电影《红河激浪》的VCD或DVD。一张又一张货架盘检过去,终于找到心仪已久的电影《红河激浪》VCD。由广州俏佳人文化有限公司出品,一共3张碟片,价格16.8元。外包装正面扫描下来,就是一张《红河激浪》的海报。我的手有点发颤,兴奋之情难以言喻,活像找到阔别已久的亲人。
    2014年,我购买了1963年2月号《大众电影》,中间整版插页全是《红河激浪》剧照。

    十五、“赵铁娃(赵德荣)和电影《红河激浪》剧组人员、主演合影”。2004年,我主编《正宁史话》时,征集于赵铁娃的儿子赵新鹏之手。当初,是想搜寻一张赵铁娃(赵德荣)的照片,为文配照的。但访寻到赵新鹏时,他说还有父亲和电影《红河激浪》剧组人员、主演合影,我的感受自然是喜出望外了。但是他不愿提供。我理解赵家人的心情,因为电影《红河激浪》既为赵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荣耀,又带来灭顶之灾——“文化大革命”中,《红河激浪》在全国被点名批判,赵铁娃据此罹难。说到这个话题,无异于揭开历史的伤疤。我反复做工作说,《红河激浪》和赵铁娃最后被平反了,但以赵铁娃为代表的陕甘边人民奋斗的历史不该埋没,应为更多的人所了解、铭记。过了一段时间,赵新鹏主动送来照片。

    十六、“1937年邓小平借粮条子照片”。2004年征集于县人大办公室原主任王长明之手。

    十七、“八十里地下红线负责人董虎山照片”。董虎山是新中国建立前宫河一带地下党的负责人,解放后曾任平、庆两个专区合并后的平凉专区工会主任,而我的姑父高天瑞(宁县焦村人)是副主任。董是宫河镇西里村人,而我的妻子娘家也是该村。经打听,董家位于走我老丈人家的必经路上,大门坐西朝东,面前是一个大涝池。2004年夏的一天,我骑着自行车专程去找董虎山照片。来到董家,亮明身份,特意说我是西里村的女婿,再说明来意。董的后人告诉我有董的照片。端来一看,照片七八寸见方,装在一个有底座的玻璃镜框里,背面用木片使着“背子”,10多个鞋钉子在四周紧别着。要抽出照片,必须拔掉这些鞋钉子。因没有钳子我便用手拔,最后虽然抽出了照片,但我的右手却被鞋钉戳伤流出血来。该照片翻拍后,多洗了几张连同原照送给了董家。

    十八、“1938年,李维汉在陕北公学分校与成仿吾及学生在一起”照片。发现于李维汉著、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回忆与研究》(上)。陕北公学分校建立于新正县看花宫。

    十九、“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陕甘宁边区分会关中支会印章、印模”照片。2007年7月发现于甘肃省博物馆。纠正了以前文史资料称该机构为“关中回民抗日救国分会”的错误。

    二十、“1948年4月,彭德怀在新正县马栏镇向部队作动员报告”照片。见于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的《彭德怀传》,文字说明是:“1948年4月13日,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在新正县马栏镇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部署西府陇东战役。”当时,马栏属新正县辖属,为新正县的一个区。
    二十一、“奋勇前进,积极支前锦旗”照片。2007年7月发现于甘肃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