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军团战士剧社在宫河村演出的《亡国恨》剧情
红一军团到达陕北后,战士剧社编演了《亡国恨》《打回老家去》等节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时,在陕北前线集结着张学良所率的东北军与杨虎城所率的十七路军。这两支部队,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平时备受歧视。张学良和他手下的东北籍官兵,因为东北沦陷,都怀有切肤之痛和抗日要求。十七路军本是陕西的地方势力,一向同蓄意消灭异己的蒋介石有深刻矛盾。他们在红军的威力和争取下,接受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救国情绪普遍高涨。特别是东北军对于“打回老家去”的口号,热烈响应。我们紧密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针对东北军的现状,依据平时在部队和人民群众中掌握的情况,从大量实际生活中选取素材,提炼主题,由宣传科长彭加伦同志执笔编写了歌剧《亡国恨》。
《亡国恨》的剧情梗概是:
东北沦陷区某农村。秋阳高照。
贫苦农民阿山在地里辛勤劳动着,他正在给高粱除草、松土。汗水浸透了破烂的衣衫。他盼望在这片土地上有个好收成,以得到温饱,能够生存下去。
“一片片高梁青又青,
‘九·一八’来了日本兵。”
时近黄昏,一群日本鬼子疯狂地嘶叫着,从地里绑走了饿着肚肠的阿山。
“日落西山后,送饭到田头。”妻子秀英手牵着天真可爱的小儿子给丈夫送饭来了。
此时,只见锄头扔在一边,那件熟悉的破衣衫挂在田头树杈上,怎么也不见丈夫的身影。
“阿山呀,你到哪几去了?”一声声痛心的呼喊回荡在原野。娘儿俩顿时哭倒在地头。呼喊声、哭诉声撕人心扉……
无辜的阿山抓走以后,家里被洗劫一空。秀英遭到日本鬼子强行奸污。
“阿山哪,这些你都不知道啊!”后来,她也被投进了监狱。
在一墙之隔的监狱里,夫妻俩相互倾吐不幸的遭遇。
控诉日本侵略者和卖国贼蒋介石的罪行:
“妻离子散,倾家荡产,
亡国的痛恨,压在人民的心间。
国民党不抵抗,专打内战,
只苦得老百姓号哭连天……”
“爹妈不见了,心中怒火烧。”这时,小儿子四处流浪,他手持两头拴着铜钱的棍筒,打着“莲花梆”寻找父母。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这样被拆散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激起了贫苦农民的愤怒反抗。他们奋起暴动,打死了那伙儿日本强盗。
彭加伦同志调红军大学学习,这出戏在排演时,我和宣传科长李兆炳同志又作了修改。
剧中阿山和秀英的唱腔分别套用当时的《渔光曲》和《三湘泪》的调子。
剧中人贫苦农民阿山由新任宣传队长的梁必业同志扮演,他嗓音洪亮,很有气质。钟仁辉同志识谱能力较强,音量掌握适度,就男扮女装扮演妻子秀英。在《老先生教书》里扮演调皮学生,曾演“土豪崽”出名的细道生同志扮演儿子。
戏排好后,在一九三六年一月,红一师重新成立大会上首次演出。尽管台词、唱腔还不太熟练,需要有人提台词,但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仍然获得了成功。三个演员进入角色,表演认真,演员们止不住的两眶辛酸的泪水,深深感染着台下的指战员们,使他们把绵绵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家乡。
剧目接近尾声,当幕后传出:“谁能救中国?”时,台上台下齐声回答:“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激昂的声音久久在夜空中回荡。
一次,我们战士剧社在甘肃环县为东北军演出,效果很好。随着剧情的发展,台下的观众潸然泪下,愤恨不已。剧中“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老家去”的台词,像一把火,燃起了他们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关外父老乡亲的思念。一演到“不当亡国奴”,他们情不自禁地呼起口号。
有的人对国民党政训处派来的人怒目相视,高喊:“不给他们饭吃!”
《亡国恨》久演不衰,一直演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传遍了它那深沉的歌声,沦陷区普通一家的苦难遭遇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在当时的条件和环境下,尽管剧情还比较简单,演员表演技巧似乎也欠缺,但它以激情和逼真,赢得了观众,对提高东北军官兵的革命觉悟,激发他们的抗日热情,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教育部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摘自潘振武著、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的《战歌春秋》第134页至第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