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专题专栏>志鉴人物>详细内容

甘肃省最早的留美博士、教育家赵元贞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05 浏览次数:0 次 【字体:

   

赵元贞(1879—1974),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村人。1909年考入京师大学堂。6年后,官费留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冶金、柯州矿务大学矿学工程师资格,匹兹堡大学冶金博士学位。著有《金相学》《新法炼锡法》。1922年学成回国,在故乡考察后断定正宁县和整个陇东都有石油,家乡地下有煤炭。20世纪70年代长庆油田的开发和1984年146煤田地质勘探队在正宁的钻探,证实了他的推断的正确性。

解放前,赵元贞历任甘肃省教育厅长、甘肃全省矿务调查局总办、甘肃省实业厅(后改称建设厅)厅长、甘肃省禁烟委员会常委、甘肃省临时参议会秘书长。在官场虽屡被排挤,不得安处,但他仍尽一切可能办一些实事。他在碾伯(今乐都)、循化、贵德、大通、西宁、皋兰、永登等县的山谷中调查矿藏时,整天奔走察看询问当地农牧民,夜晚宿于帐篷中,吃的是野炊。派去为他服务的人吃不了苦,中途托故离开,连派去带路的人也转身而回。他却不以为苦,认真工作,有不少收获,发现大通的白金,碾伯的铅和大理石,皋兰、永登的锰,靖远的铜等矿藏。建议刘家峡可设水电厂、窑街可设水电厂、享堂可设小型水电厂等。在实业厅长任内,创办《实业月刊》,开办甘肃实业物品展览会、农林讲习所,创办苗圃3处,改良本省的瓷器,创设气象测候所,统一全省的度量衡……举办这些事业,未向财政要过钱,所需费用都是从本厅预算内挤出来的。他个人更是一尘不染。有一年为兰州庙滩子苗圃修了水车,也给附近农民使用,农民丰收后送来一车西瓜,他坚辞不受。还有几次来送礼品的,他都婉言谢绝。

赵元贞1939年创办私立志果中学,自任校长兼教员,延请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来任教,设置初中、高中,成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质量很高的完全中学。他为学校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经费经常陷于困境,他便将自己在市区的52间房和雁滩的100余亩沙地捐给学校。他给学校制定的校训是“诚实、正直、勤劳、朴实”,教导学生成为有用之材。他对贫困学生尤其关心,常说“不能让青年人失学浪迹社会”,对流离失所的孤儿及其他学校受过处分的学生,他都经过考试或考核,准予入适合年级就读,并针对不同情况严加教导。对官僚豪门子女,绝不给特殊照顾,褒贬奖惩一视同仁。他经常到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冷暖;关心学生伙食,让学生吃饱吃好,不喝生水。他自己则俭朴如故。有的学生大年初一到他家,见他的饭桌上却是一碟食盐、一碗辣椒和一碗素面条。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政协常委、副主席兼《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编委会主任等职。但艰苦朴素的作风不变,上下班坚持步行,不坐车。办公桌上的纸张、信封,都以“公用”“私用”分列,不肯占公家一点便宜。志果中学改为兰州市立第二中学后,他仍任校长。他曾动情地说:“厅长可以不当,校长非当不可。”1974年4月5日病逝。有人称他的一生“有五大懿德,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博闻强记,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知足寡欲,廉洁自守的生活作风;忠恕博爱,以身作则的处世德行;恋乡爱土,献身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2002年9月,兰州二中校园安放了由甘肃省著名雕塑家何鄂雕刻完成的赵元贞半身雕像。王立明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