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邦清去职之谜
赵邦清从吏部稽勋司郎中任上因何去职?何时去职?历代志书、《赵氏家谱》语焉不详,也成了我始终想弄清的一个谜。郭晓霞在《庆阳历史文化名人十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中述及赵邦清时,沿用了《庆阳地区志》中《赵邦清传》中的说法:赵邦清“得罪的人就多了。(万历三十年)终于遭人诬陷连贬三级。15年之后,又因党锢之祸,被削职为民。”
以下资料的发现,廓清了许多谜团,大致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
一、《汤显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7月版)第583页诗《以歌代书答赵仲一》【笺】曰:“(汤显祖)作于万历三十年(1602)壬寅六月后,家居。53岁后。赵仲一名邦清,真宁人。曾任滕县令。万历二十三、二十六年两度上计,先后与汤显祖相叙。二十八年,赵邦清在吏部文选司主事任,上疏参鄜州同知吉弼讨升运判为钻刺。七月,吏部尚书李戴言吉弼未有求于部臣,并以疾乞休。今年四月,刑科给事中张凤翔、贵州道御史沈正隆交章劾赵(时已升任吏部稽勋司郎中)。邦清疏辩,谓前任滕县乡宦及今同僚唆使致然。至号哭禁门叫冤,云皆同僚邓光祚、侯执躬及堂官李戴相通卖法。请抄没同僚及邦清家财,以辨贪庸。自是两方讦奏不已。六月,诏赵邦清革职为民,令李戴安心供职。以上据《实录》。”
二、《汤显祖集》第585页诗《送金谿吴继疏南祠。吴尊公疏山侍郎也。君以救同官邠宁赵邦清出吏部及之二首》【笺】曰:“(汤显祖)作于万历三十年(1602)壬寅或略后,家居。53岁。吴仁度字继疏,金谿人。六月,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革职为民,考功郎中吴仁度拟稍宽邦清,为御史康丕扬所劾,另调南京别衙门用。据此诗,知为南祠。仁度父名悌,学者称疏山先生,官至刑部侍郎。以上见《明史儒林传》及《实录》。”
三、《汤显祖集》第796页诗《谢赵仲一远贶八绝》【笺】曰:“赵仲一名邦清,真宁人。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以忤尚书李戴,革职为民。”
四、《汤显祖集》第1003页文《寿赵仲一母太夫人八十二岁序(有歌)》【笺】曰:“(汤显祖)作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家居。64岁。赵仲一名邦清,真宁人。曾任滕县令。万历二十三、二十六年以山东滕县知县赴北京上计,得与汤显祖两度相聚。二十六年迁吏部主事。据《实录》,二十八年六月吏部文选司主事赵邦清参鄜州同知吉弼讨升运判为钻刺。七月,吏部尚书李戴言吉弼未尝有求于部臣,并以疾乞休。四月,时已升吏部稽勋司郎中,被劾。罪状为挟娶选中储婚淑女杨氏为妾,无人臣礼。邦清疏辨,谓前任滕县乡宦及今同僚唆使致然。至号哭禁门叫冤,云皆同僚邓光祚、侯执躬及堂官李戴相通卖法。六月,被革职为民。”
五、(明)谈迁所著编年体《国榷》(中华书局2005年8月出版)卷七十九万历三十年(第4897页)载:“五月壬午朔,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为御史金忠士、给事中张凤翔所劾,力辨,如钦选东宫淑女杨氏买为妾,置不辨,降邦清三级调外。”
六、(明)谈迁所著编年体《国榷》卷七十九万历三十年(第4897页)载:“六月丙申,吏部拟赵邦清两淮运判,不许。复拟绛州同知。竟削籍。邦清始知滕县,治行第一。”“六月庚戌,吏部考功郎中吴仁度救赵邦清被论,调用南京。”
七、赵邦清后人现存一本名为《赵天官清官式》的抄本,内容是明时赵邦清的好友写给邦清的诗作、序等文字。其中有一首昝云鹤(陕西省西安府三原县人,号鸣宇。壬辰进士,四川分守下川南道参政)所作《分襟歌》,歌前“序”中说:“辛亥季春,予以入□贺,抵里中。赵稽勋时家食,访予龙桥。予自淳化送至真宁,并辔三日,归自石门山。稽勋亦送至石门。陟岭徘徊扶苏庙,共眺终南、太白峨山屏其前,相与喜甚。逡巡半日,不能舍,握泣别。予不自揣,窃比管鲍、廉蔺之义,作歌纪石上。”说明该《分襟歌》作于辛亥年季春,即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三月。歌中还有“十载已作松菊主,无人更觅佳吏部”的句子,证明赵邦清离开吏部归里已经十年。推算起来,正好是万历三十年(1602)赵邦清去职还乡。
八、《赵氏家谱》中有赵邦清“滕县六年,吏部四年”的说法,也间接证明赵邦清确是万历三十年(1602)赵邦清削籍为民。因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邦清因“治行第一”升迁吏部主事,到最后落职,确是四年。
九、赵邦清确实在天启二年(1622)起复,任四川遵义道监军参议。(明)谈迁著编年体《国榷》卷八十五(熹宗天启三年)载:“四月壬申,川师复遵义。时贼首杨维新、尤朝柄、郑应显。遵义副将秦衍祚、侯良柱督兵二千攻之。诱战于九接滩,歼其渠抹赛。复败贼于罗钢渡。遂克之。兰贼安銮帅妻子所部降。初,监军赵邦清遣其党俞文福招之,銮心动,然以妾石氏、字安在嵩在符国祯营未发。及官兵击奢寅败之,乃密约副总兵侯良柱助兵。良柱遣罗安良进陶公滩,自帅亲兵七百人,同銮部夜经三寨至贼巢,铳炮震天,符国祯先逸,銮率妻子及部兵数千人来归。”注意:赵邦清卒于天启二年(1622),但《国榷》此条记在天启三年,文中有一个“初”字,表明“初”后的文字是插叙,交代以前发生的事情。不要误以为天启三年赵邦清还健在。古籍中表示交代以前发生的事,还有用“先是”的,看官不能不察。
这段描写,正好与清乾隆《正宁县志》卷之十《献征志》(王立明点注,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第118页)中的文字相投——“天启二年,起四川遵义道监军参议。先是,四川宣抚使奢崇明及子寅叛,至二年七月,贵州水西土目安邦彦亦叛。邦彦,安尧臣别枝也。尧臣死,邦彦挟其妻子反。四十八马头与安邦俊、鲁连、安若山、陈其遇及安銮、陈万典等蜂起和之。所至围城掘墓,几难驯服。安銮为奢寅右臂。公至,密遣贼党了相、喻文富招之。銮心动,顾以妻子在营,未敢发。公乃督官兵抵罗付大河口,击奢寅,败之。銮见寅败,乃密约公,公使副总兵侯良柱助兵挟取妻子,分遣罗安良进陶公滩以牵贼。公乃率亲兵七百人,同銮部兵夜抵贼巢。铳炮震天,贼仓皇莫措,弃寨走。銮遂率妻子部兵拔寨归。公以疾卒于军,赠光禄寺卿,荫一子。吁,可谓有守有为者矣。”
清乾隆《正宁县志》载:“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十一日,树梢出烟,明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清正执法,人皆畏之。三水文少白精天文,叹曰:‘松柏君子也,真宁赵公,人中松柏也。今松柏出烟,乾所有难乎!’赵公果于本年四月十三日,被奸臣张风翔等参论而归。因勒石记其事。”
综上所述,可知编纂《庆阳地区志》时,编纂《赵邦清传》之人学识不逮,用力不勤,采用资料不察,仅查阅了万历三十年五月的资料,就以为万历三十年“降邦清三级调外”,15年后,因“南北党争”纷起,才离职还乡。所以误导后之学者20多年。害得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京送行赵邦清的史实对不上号。如此,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万历三十年(1602)赵邦清革职为民时亲为送行的事实就不用怀疑了,因为《赵天官清官式》里有陈应征(陕西西安府泾阳人,号述轩,布衣)的《清官吟》七绝24首,前面的“序”中有以下文字:“彼时,京师星垂,象、荧、惑星犯执法星甚急,主上初有拿科道意,观者谓科道系执法星,科道必受难。既而又有观者谓,执法星不必科道,但有执法者,即是执法星。赵乾所,执法人、执法星也。乾所必遇难。赵鸣岗宰博平精于天象,从博平寄曰:“日者,星垂,象、荧、惑星犯执法星甚急,老犬之行关乎天象。夫岂偶然?”是时,真宁儒学丹墀西古柏一枝,亭亭参天,围丈余,俄而出烟三日。两事皆先生被参五六日内。大西洋人利马窦庞迪峨距中国九万里,入□贡至京,送先生行图,伏俯痛哭,倒地半日不能起。既而,画先生像,并赠以“胸中庸平,肩负双囊”,琴操二曲。外国人山斗先生,此其可声音笑貌为哉。”
真实的历史事实是:赵邦清一身耿介,疾恶如仇,在吏部,“原兵部尚书张学颜的儿子张承祚疏请奏官,邦清坚持不从,吏部尚书三番催促,亦不理睬。邦清严惩吏部宿弊,弹劾吏部尚书李戴及文选司郎中邓光祚、验封司郎中侯执躬等受贿事,邓光祚、侯执躬皆被罢官。还将贪赃枉法的文选司新都吏王鋐充军,旧都吏王炫问刑,验封司都吏谢天成革职为民。刑部王理怕邦清弹劾自己,暗送白银1千两,邦清拒收,且抬白银到御殿面君,使其受到制裁”。邦清在吏部做官,参倒了吏部的许多同僚,违反了“官场潜规则”,“工作小环境很糟”,那些被参倒的人及整个官僚势力不反扑才怪呢。在这点上显出赵邦清的迂阔和政治上的幼稚。因为“打铁还得本身硬”,赵邦清买娶原来被选将充东宫(皇储太子,将来做皇帝)“三宫六院”的淑女杨氏为妾,证明自身“政治上不成熟”。所以政敌祭起赵邦清“挟娶选中储婚淑女杨氏为妾,无人臣礼”的“法宝”,赵邦清必倒无疑。赵邦清自恃一身正气,且“治行第一”,实在没有想到他会因为此下台,所以“疏辩,谓前任滕县乡宦及今同僚唆使致然。至号哭禁门叫冤,云皆同僚邓光祚、侯执躬及堂官李戴相通卖法。请抄没同僚及邦清家财,以辨贪庸”。又显出迂阔、软弱、幼稚的特点。吏部相关职司部门(是考功司郎中吴继疏吗?)同情赵邦清,第一次拟赵邦清任两淮运判,上奏不许;复拟任绛州同知(等于比吏部稽勋司郎中降了半级),上奏又不许。吏部同僚、考功司郎中吴继疏竟然因救赵邦清“被论”,贬出吏部任南京南祠之职。说穿了,赵邦清是被自己的性格打倒的。因为汤显祖说过邦清性格“近刑名”,只可担当在一方“自己说了算”的“封疆大吏”或纠察官吏缺失的“御史”。而且,他公然向自己的顶头上司吏部尚书李戴发难,称“鄜州同知吉弼为升运判向李戴行贿”,以致李戴要挟皇帝要因病退休。岂不知在皇帝的棋盘上,皇帝如真正不想动李戴,李戴要比身任郎中的赵邦清重要得多。所以,“六月,诏赵邦清革职为民,令李戴安心供职。”
而查阅《明史》,李戴有传,并没有说李戴是一个贪官。由此可见,当初赵邦清控告李戴可能没有实据,只是“风闻奏事”。
赵邦清万历三十年(1602)革职为民,到天启二年(1622)起复,整整20年躬耕陇亩。其间,赵邦清是否会有所反思总结,只有将来写《赵邦清传》的时候再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