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民俗之生活篇
生 活
新中国建立前,民众“稼穑之外不事工商,虽丰年亦寡所需”,倘遇天灾人祸,就饥寒交迫,困苦不堪。新中国建立后,农民生活多有改善。“三年困难时期”,县内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1963至1980年,农民公购粮贡献太多,负债太大,生活艰苦,多靠“瓜菜”度日。人均口粮1963年121千克,1965年144千克,1980年190.5千克。同时,农户欠集体,集体欠银行和信用社的债务年年累升。1980年底,全县社员欠银行、信用社贷款累计金额941万元,人均负债48.61元;户均负债248.11元。1981年起,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进入21世纪,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0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42元,比1978年增长26倍;城镇职工年均工资收入由1978年的599元,提高到8371元,增长13倍。当年农民、城镇人均年食品消费分别为354元、989元,处于“稳定解决温饱”阶段。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4元。当年农民、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745.53元、4432.44元。全县人民在衣、食、住、行、用方面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县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明显加快。
衣饰
原料与制作
棉花 县域历史上栽种过棉花,但民间纺织所需,仍靠人担畜驮从关中平原贩运回来。民间有专门背弓椎从事“弹花”的匠人。民国时期,山河、宫河、永和等集镇上才有畜力轧花机、脚踏轧花机。其时棉花价格十分昂贵。陕甘宁边区时期及新中国建立后,一些地方试种过棉花,因产量极低,未再种植。
羊毛 过去当地农家多养羊。春、秋各剪一次羊毛。绵羊毛多者用弓椎弹,少者用手工撕,再把羊毛捻、纺成毛线,织成毛褐,作衣、被之料。有的也用羊毛擀毡,用羊毛线织袜、编帽;用山羊毛纺线织口袋。新中国建立后,羊毛多被统购统销。现今,城乡到处销售毛线,当地妇女多用其编织衣裤。
皮革 当地羊、狗、兔、狼、豹、狐皮可作衣、被褥原料。过去,每当冬季都有人用药毒杀,或用土枪射杀狐、豹、狼、兔以取皮上市赚钱。民间有皮坊,从事鞣皮制革。狗、狼、豹皮多做褥子;兔皮多做帽子;羊、狐皮多做大衣或皮衣。现时,皮衣店适应时令开张,销售皮衣皮裤。皮带、皮包、皮鞋,都是由外地加工,当地行销的时髦商品。
蚕丝 古时县域就有栽桑养蚕的风俗。《诗经·七月》即有“蚕月条桑”、“八月载绩”句。明左佥都御史景清《题真宁县境》诗有“南庄日暖多耕稼,西谷风寒少种桑”句。每当春季,都有农妇养蚕、抽丝、捻线,并染成丝线,作刺绣用。1990年代,县上成立蚕桑站,带动农民植桑养蚕。因效益较低,后衰落。
纺织 过去是当地主要的家庭手工业,穿衣主要用自纺自织的“土布”,俗称“老布”。布长4至4.5丈,宽1.4至1.6尺,称“1匹布”或“1个布”。“土布”除织者自穿外,还用于出售。新中国建立后,逐渐使用机织布;改革开放后,县内全部用机织布。
染色 民间有染坊漂染“土布”,但大多只能染蓝、黑二色,技术较好的可染“花布”。也有用土法染布的,如用芦花苗子染黑色,用麦草灰染灰色等。过去,家富者选色漂染,家贫者用白布制衣。
布匹 新中国建立前,各集镇都设布店、布摊,有从西安等地贩运来的贡尼、丝布、白洋布等机织布,也有从苏杭辗转运来的绫罗绸缎。新中国建立后,棉布定量供应。改革开放后,棉布市场遍布城乡,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缝纫 从前,当地妇女手工缝制衣服、鞋袜,“女红”是其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改革开放后,裁缝店铺遍布城乡,承做衣裤,绝大多数妇女不再亲事缝织。进入21世纪,民众普遍从市场里购置成衣,裁缝店日渐减少。
穿戴与打扮
穿戴 早先,当地极少数富户穿戴绫罗绸缎,颜色鲜艳华丽,平民百姓衣服则为毛皮、麻、褐或棉制品,颜色多为白、黑、灰三色。明代,一般平民,男子头发上梳,春夏秋三季簪插,绾黑护发巾,冬戴毡帽。上衣内穿紧身汗衫,外套宽领大襟短褐,下衣为黑色大裆宽腿裤。扎绑裤脚,脚穿圆口大头布鞋或绾制麻鞋、长筒布袜(平时不穿)。有钱人冬穿皮衣、毡靴。中老年妇女头顶“黑包头”,上穿过膝长衫,下穿青布裤,小脚高跟布鞋。少女少妇衣着讲究,纱巾包发,上簪首饰,红绿衬衣,窄袖绣花袄,落地绣花裙,红绿绣鞋。清末至民国初,一般平民男穿满襟土布上衣,戴黑色圆顶瓜皮帽,自制土布鞋;女穿土布满襟宽袖上衣,领口、袖口、襟边、裤脚镶有花边,绑扎腿带,穿绣花尖鞋,出门穿绣花裙子。乡绅、文人及富者着黑色绸缎或土布长袍,外套蓝色绸缎或土布褂子,穿“云鞋”,戴礼帽;考取功名者,穿“补服”,戴“顶子”冠。清末衣宽袖小,民国时崇尚窄小,“最美绸衣、洋缎衣,次之洋布,大衣布次之。绫罗纱缎之类,用者甚少”。
1950年代初,当地平民衣着普遍“宽大短”。有的裤口宽1尺至1尺1寸;年轻人多穿对襟上衣,老年男女皆穿大襟上衣,裤脚用布带扎绑。一般女子结婚穿裙子、绣花鞋,挂披肩;男子结婚穿长袍马褂,戴礼帽;公务人员、学生多穿制服。60年代,丝布、哔叽、咔叽、贡呢、花达呢、斜布、平布等机织布相继上市,其中以条子绒、花达呢为上等衣料,土布渐被淘汰。纺线车子、织布机子成为闲物。绒衣、毛衣、线衣、衬衣及棉、皮、胶鞋进入市场,城镇居民有人开始穿皮鞋。70年代,先是凡立丁、的确良衣料盛行,后以毛哔叽、涤卡、涤纶、腈纶花达呢、中长纤维等为时髦。服装,农村以对襟和偏襟便衣为主,城镇以中山服、列宁服、军便服为主。女西装也开始流行。干部、职工以穿蓝、黑呢子者居多。80年代后,人们的穿着由结实耐用向美观漂亮转变。先是喇叭裤、直筒裤、卡腰裤、蝙蝠衫等上市,随后夹克、西服、裙子流行。城乡穿皮鞋者十分普遍。干部职工多穿西服,中青年妇女夏季多穿裙子或质料柔软轻薄的服装。女式服装式样变化最快;儿童服装更是色彩艳丽,名目繁多。皮革衣物颇为时兴。据统计,2001年,县内居民年人均衣着支出92.7元。
打扮
发饰 明代前,男人多留全发,上梳绾结,别插荆簪;女人梳辫。清代,剃去额顶,后脑蓄长辫,直垂于背。辛亥革命后,剪去辫子。1940年代后,“短毛根”渐少,农民剃光头,学生、职员留短发,人们称为“洋楼头”。新中国成立前,男孩额顶留一片发,叫“风掀气板子”;女孩头顶留一片发,扎起来叫“蒜鼓都”。未婚少女长发后梳,编单辫,扎红头绳,婚后妇女不再梳辫,脑后盘髻,再别上簪子、疙瘩针之类,用以定型和装饰。新中国成立后,少女改扎双辫。1960年代后,成年妇女多留短发,老年妇女仍盘发髻。1980年代后,男发型有分头、小平头、寸头,男孩多留短发小平头,不少青年人烫发、染发,老年人多留小平头或剃光头。男人不尚留须。女人多留全发,少女少妇烫彩色头发者渐趋普遍,发型名目繁多,有拉丝头、螺丝头、长披发等。
美容 男人剃须刮脸,妇女搽脂抹粉。特别是现今中青年妇女,出门、上班、赶集、作客多要搽脂抹粉。城市青年妇女多数还画眉、涂口红、洒香水。且化妆品以用高档或进口货为时髦。有的还做美容手术,定期进行美容保养。1990年代后,专业洗头屋等也在县内乡镇纷次开张。
首饰 清前,男人多以荆簪别发;清代,用头绳扎辫;现今多无头饰,仅有个别前卫青年有戴耳环者。青年妇女头饰较讲究,有髻钗、鬓钗、垂珠闪簪、发针、发卡和各种发花。旧时钗多为银制,后用其他金属代替。古今女人都有穿耳眼,戴金、银耳环和玛瑙耳坠的习惯。
项饰 旧时,小孩多戴银项圈和“长命锁”。1950年代后期,青年妇女戴银项圈曾风行一时。1990年代后,妇女多戴项链。
首饰 有镯子、戒指、手链。多为金、银、铜、玉等质。镯子、戒指多为结婚妇女戴。
饮食
食物原料 粮食有小麦、玉米、高粱、糜子、谷子、荞麦及豆类;油料有油菜、荏、胡麻、麻子、芝麻等;蔬菜有白菜、萝卜、洋芋、黄瓜、茄子、芹菜、莴苣、菠菜、豆角、葫芦、南瓜、葱、韭、蒜、辣椒等;野菜有苜蓿、荠儿菜、灰条、小蒜、苣苣、茼蒿、地堧堧(地衣)等;肉类有猪、羊、鸡、牛、鱼、兔肉等;调料有油、盐、酱、醋、大香、花椒、生姜等。
饮食习惯 旧时,“以粟米酿酒。饮食多用饼,岁时乃用肉,宴客加丰”。县城一般日用三餐,农村农闲时多为两餐,农忙则为三餐。早一般以蒸馍、米汤、凉菜为主;午晚以面条、蒸馍、炒菜为主。操作历来比较讲究,蒸馍讲究白而软,面条讲究细而长,锅盔讲究厚而酥,煎饼讲究薄而柔,各种饭菜一般讲究搭配调剂,不混煮混炒。饮料主要以茶为主,多购置花茶、“陕青”等。喝茶习惯十分普遍。1980年代,县内年均销售茶叶3.5万千克;1990年代,年均销售茶叶6.3万千克。当今城镇多有啤酒、汽水及各种易拉罐饮料。酒有烧酒(白酒)、甜酒、啤酒、黄酒4种。黄酒有清浊两种,皆为群众自制。烧酒、甜酒、啤酒多购买饮用。
特色美食
豆腐 以黄豆为主料,加水泡软,滤渣取汁,锅煮点卤水凝结,包裹挤压成块。其不软不硬,粉嫩细腻,剖面如玉,不论荤炒烩炸、素煎煮蒸,皆味道可口。
细长面 加工精细,是农村招待亲友的上等饭。一般选用优粉加淡盐或淡碱水调和,反复搓揉后,擀成薄薄的面张,折叠起来,用刀切细如棉线,长1米余入锅煮熟,加浇臊子汤者,称为“臊子面”;浇葱花酸汤者,称为“酸汤面”。制作臊子汤颇为讲究,先用大油炝好辣椒,后用肉丁、萝卜丁、豆腐丁、黄花菜节、木耳、葱花等,熟油爆炒,加各种佐料,加水成汤,再放入油泼辣子,颜色鲜红,又称红汤。有的还在汤中打入鸡蛋。细面条煮熟捞到碗中,浇臊子汤,浓香味鲜;若以油炝葱花、辣面,再加盐、醋或陈浆水做成酸辣汤浇细面条,浓香诱人,酸辣可口。此种面条以细长而富有筋力见功。
搅团 用麦、荞、玉米、高粱等面,均可做出风味不同的搅团。作法是先将水烧开,在面粉中放入适量碱面,然后将面粉均匀地撒向开水锅中,边撒边用擀杖搅动,撒面的多少应以擀杖立在锅中不倒为宜。软了吃起来发粘,硬了吃起来发倔。用文火烧熟即可。既可用臊子汤浇着吃,又可用盐、醋、油泼辣子、葱、韭炒汤和在一起蘸着吃。
菜面 把菠菜、苜蓿、灰条、苣苣等无硬叶脉的蔬菜或野菜煮熟切碎,和上面粉,放在案上,用力揉搓,搓功到家了,面团细腻了,用擀杖一卷一推,一绽一闪,直擀到薄如纸、绿如绸时,一折一叠,用刀切成“韭菜叶”面条。有的将菜面团搓成条状,叫“菜鼓橛”。把菜面或“菜鼓橛”下入滚水锅中煮熟,配以佐料食用。
饸饹面 又叫“床子面”、“冷面”。多以麦、荞面为料。先用少许开水烫面,后再加凉水揉成面团,填入床模内,架于开水锅上,从床底铁孔压出丝状细面,煮熟后,佐以荤、素汤食用,或配以佐料干调食用。
粘面 用当地粘糜子细粉发酵制作的一种粘糕,制作过程叫“发糕”。“发糕”关键是掌握火候,否则就发不出甜味来。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蒸熟的热糕蘸蜂蜜食用,甜上加甜;二是待粘面稍凉后,搓成条状(炸时切片),或捏成饼状,冷却后存放。食时用清油煎炸,炸出的粘面色泽黄亮,抹上蜂蜜,软甜可口。
凉粉 荞麦脱皮,粉成粒状,浸水泡软,反复搓擦,搓烂之后,加水去渣淀粉,再加水成浆,倒入锅里,边烧火,边搅动,熟时为脂状,摊在案上或注入盆中,冷却即成。食时刀切或用“凉粉搂子”搂成细条,拌以调料食用。用豆粉、洋芋粉亦可制作凉粉。凉粉做成后,用漏勺漏入凉水盆中,冷却成小鱼状,俗称“凉粉鱼”,加上调料食之。
酿皮和淤面 用麦面和成团,水洗去筋,留淀粉糊,摊在铁皮箩内,置开水锅中蒸熟,剥下冷却,即成酿皮。如果把淀粉糊(比做酿皮稠些)倒入锅中烧炼至半熟,再捏成块状蒸熟,趁热填入床模内,压挤成饸饹面状,即成淤面。酿皮和淤面食时,都加以盐、醋、油泼辣子、葱韭炒汤、蒜泥和芥辣末等调料凉拌。
炒面 小麦、豆类、杂粮均可制作。当地常见的是粘糜子炒面。把粘糜子用水浸泡后,在锅里炒熟脱壳,和上炒熟的豆子,加入盐、茴香或大香,磨成细粉即可。食时用少许开水或蜂蜜或软柿子拌匀,口感良好,食后耐饥,是远地干活或出门远行的充饥食品。
煎饼 将荞面或麦面调成糊状,选用平底锅,锅底刷油,摊上面糊,文火烙熟,剥下即可。作好的煎饼,薄如宣纸,色亮质柔,再夹炒菜、油辣子、蒜泥等佐料,卷成卷子食用。
豆豉 也叫豆食。将黄豆煮熟,置热炕上发酵,表面长出菌体后,加入盐、辣椒面、茴香或大香等佐料,捏成球状,晒干。食时用油炒,亦可配菜炒食。
浆水菜 又叫酸菜。将白菜或萝卜叶洗净,用开水烫成半熟,捏尽水汁,放入缸内,3天后,灌入熬制的调料水或清面汤(以水淹住菜为宜),压实盖严,发酵后即可食用。制作简单,成本又低,曾是老百姓冬季的家常菜。
暖锅子 将预先做好的丸子、酥肉、粉条、豆腐、蔬菜装入铜质或砂质火锅内,上盖大肉片,加入汤料或鸡汤,在火锅芯煨木炭火。炖煎后,根据口味再加入适量调料。
刀削面 拿和好的白面团于锅前,刀削成片,下入开水锅内,浇菜汤,或不浇汤用油、蒜干调食用。
浆水面 用青菜、葱花加少量浆水,做成“浆水汤”,浇面条、面片,称为“浆水面”,味酸清凉,为夏季消暑佳品。
糖角角 用发面包入黑糖、大油、青红丝、核桃仁,油炸熟食用,味香甜。
油糕 取白细面发酵和好,以枣末、黑糖作馅,包成小圆球压扁,入油锅炸熟即食。
油炸果子 用蛋清、大油、细面等揉和一起,捏成佛手、三角、耳骰等多种式样,着以姜黄,点染着色,油炸而成,色亮酥脆。
黄儿 也叫发糕。用玉米、糜子等面发酵后蒸成糕,金黄酥甜,色香俱佳。
米面铜锤 将黄米浸泡炒干磨成面,发酵成甜味后蒸成馒头,色黄形圆,酷似“铜锤”,顶部裂十字纹状,松软香甜。
烙馍 品种较多。用麦粉发酵,加调料,温火烙制。厚至1寸、大同锅底的称“锅盔”;碗口大小的称“干粮”;形似炉齿子的叫“炉齿子”,圆长形的称“狗舌头”等。烙馍保存时间长,酥脆适口,用于上路带食。
炉食 用熟面粉和黑、白糖加熟油拌匀,置模子内,制成带花纹方、圆等形,再上鏊锅煨炀上色。酥甜可口,可存放半月,做赠礼或上宴席。
醪糟 将小麦或糯米煮熟放少许酒曲发酵,闻有浓烈酒香味时即成。食用时加水烧开,甜酸可口;再加黄酒、鸡蛋、白糖,则味道更美。
羊肉泡馍 将熟羊肉切成薄片,肉汤烧开后浇上,佐以味精、姜粉、香菜或葱末,将烙熟的锅盔泡入汤内食用。或肉、汤炒成后将烙馍撕片入汤,也有将死面饼子泡入经烹煮后再食用的。
荷包鸡蛋 一是将鸡蛋打破,煮入开水锅中,连汤带蛋饮食,多孝敬老人;二是做好荤汤或素汤,打入囫囵鸡蛋,为待客食品。
米醋 把黑豆、高粱、糜糁子倒进锅内煮熟,稍凉后,加炒麸皮和醋醅合匀入缸盖严,保持一定温度,使其发酸。若需用量大,还可再加煮熟的黄米、豆类、麸皮等,移置大容器中继续发酵,待浓酸喷香,加水过滤,即成。旧时,农家大都制作,且以食米醋为主,后制作者较少,多购用县产或平凉所产醋。
民居
3000多年前,周先祖居豳时,就曾“陶复陶穴”以为居。历来塬面咀梢、山川沟坡、弯岔梁峁,人们都修庄居住。窑洞是传统的住宅形式。清前,住窑洞的农户约占95%以上,住房厦的仅是个别富户。民国时,“富者窑穴宽阔,涂以细泥,饰以白土,略加陈设,亦居然净几明窗也”。新中国建立后至1980年代前,住窑洞者仍然居多,住房厦者很少。1990年代后,方兴起盖房热。21世纪后,农村盖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平房的已十分普遍。城镇盖独院平房或钢筋混凝结构的小楼已成大势。房屋建筑式样更趋美观实用,室内装饰也极为讲究。2001年,全县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12.7平方米。2006年底,全县先后规划设计并建设适用商住式、仿古四合院等新型小康农宅48处1200多户,受益群众1.8万人。
庄子
明庄子 又叫“崖庄子”。依山劈崖,挖窑而居。有一面靠崖,三面空旷的;也有三面靠崖,一面空旷的。打起围墙,安上大门,自成院落。其格局有正方形、长方形,也有修成半圆形(称罗圈庄)。一般都面向西南、东南或正南。避风向阳,视野开阔,光线敞亮。
半明半暗庄子 在前有高地,后有高山,或前低后高的胡同里,开挖庄基,前面土不取空,低于正庄面五六米左右,开巷道或凿洞修建大门。
架板庄子 一些地处沟崂、沟圈、沟坡的村落,人们沿坡就势修建庄子,一层多户,一村多层,形似架板,排列有序,故而称之。这种庄子的形式不一,一般都似“明庄子”或“半明半暗”。
独院庄子 在塬面平地,四面打墙,内建房厦,或箍箍窑,平出平入,自成院落。
四合院 又叫“四合头”。旧时多为富户或官宦人家所建。以主庭院为中心,东南西北四面都建有房厦,开成四合格局。一般坐北面南,北房为正房,亦称上房,建于1米高的高台上,是一家之主起居室;上房两边有耳房;东西两侧是厢房,为晚辈所居住。南房一排中带过庭,两侧为客厅、书房。上等四合院,分前院、后院,两院相接处为过庭,各房之间有抄手游廊。这种四合院当地不多见。
三合院 就是三面建房厦,一面开大门,面对大门的是正房或称上房,两侧盖有厢房或厢厦。这种格局比较简单,较为普遍。
屯庄 土地私有时期,人们为种地方便,在坳里自家地头修庄居住,一家或三两家住在一起,一般离村稍远,人们习惯上都把这些地方叫“屯庄”。
地坑院 又叫“地窑院”,就是在平地开挖一个方形大坑,深约8米左右。地坑有大有小,所以长宽不一。地坑四壁挖窑居住,开凿斜洞,洞中安门,供上下行走。院中挖有渗坑,以蓄院内雨水。有的崖上建有护崖矮墙。人住进后,随着垫圈等不断用土,可以逐步扩大,家庭分居也可扩建。当地有五六亩、七八亩大的地坑院,居住十几户人家。院里窑洞修造讲单不讲双。
窑洞
箍窑 即打土墼子箍成的地面窑洞。这种窑洞省木料,冬暖夏凉,美观实用。
崖窑 在近水山崖险要处,开挖窑洞,窑洞内挖拐窑,旧时为防贼避难短期居住。现已不建。
高窑 在崖庄正面两窑之间的上部,再挖小窑一孔,修阶而上,多为防匪而用。
拐窑 在窑内一侧挖小窑洞,多贮物藏粮。
窨子 旧时群众从山脚挖地道通往悬崖,开一小孔通气、观测,躲匪患、避抓丁拉夫。现已不建。
崖窑堡子 旧时群众选择三面陡崖,一面有路的险要地势,筑城挖窑,有城楼、城门、城墙,赖以守粮抗匪。现已不为。
房屋
上房 院子正面建造的客房。窗有窗扇、窗棂、窗帘;门有单扇、双扇;门框有三槛、平头;挂有门帘。
厢房 指上房两侧的安间和厦房。
过厅 在上房对面修建3间、5间,或8间房屋,留一通道出进,称为过厅。
骑门楼子 富豪人家在大门之上顶个楼子,可以住人、瞭望,防盗匪,保安全。
门楼子 保护大门的房状建筑,大门安于之下。大门的形式有三槛门、平头门两种,多为两扇。
场房 在打麦场边修建的房屋,用于看守粮食。
井房 井口上盖小房,以防污物落入井内。
车房 宅外修建开口放大车房。
住宿习惯
睡热炕 当地人家家都盘土炕,很少有人睡床。土炕有两种盘法:一种是砌起炕墙,周围和中间立几墩土柱,填上干土锤实,然后在上面抹10厘米厚的泥,俗叫“抹炕面子”。炕面子抹成,边晾边捶,直至捶实,捶平整,再细涂一层泥皮,待全部干透后,把装在里面的干土从下掏出,泥好炕洞门即可。另一种是砌好炕墙,用模子拓出1平方米左右的泥坯,干后用土柱支架在炕墙上,上好泥皮,炕就成了。前者结实,后者简便。进入21世纪,乡间多用水泥坯砌炕,更为牢固耐用。瓷砖贴面,又显美观卫生。
枕砖头 睡觉枕砖头在当地习以为常。
灶连炕 当地无论是住窑洞,还是住房厦,一般都是门内靠窗盘炕,炕侧接着盘灶(俗称“锅头”),灶火门朝里,锅台上并安两口锅,一大一小。锅头与灶连接处,砌一道尺许高的矮墙,俗称“栏槛”。锅头、炕、灶三件相通。灶下的烟经炕从烟筒冒出,可充分利用灶内余热,节省烧炕的燃料,保持屋内温暖。1990年代以后,房厦兴建,厨房单列,灶连炕结构不再常见。
行旅
旧时,正宁民间行旅以步行为主。塬区有畜力车、人力车。畜力车既可拉物又可载人;人力车主要有独轮车和双轮人力车,多为行旅时载运货物。官吏和富人行旅骑马、坐轿;一般人多徒步跋涉,背、挑百斤之重,1日可行30千米。老年人出行,妇女遨娘家多骑毛驴。塬区赶庙会或叫女子回娘家,也有乘坐农用牛车的。民间有专业、季节性脚户,备有乘骑或驮运骡马,以备雇用。山河、房村、于家庄、雷村等地“脚户”较多,多贩运粮食、布匹、食盐。宫河的店子门、罗川的代家店、五顷塬的皮坊店、山河的秦家店、西坡的艾蒿店,曾是脚户骡队的投宿之所。民国中期,始有少量自行车,多为商富出行代步。汽车仅限于军用。
新中国建立后,运载和代步工具越来越先进。1964年后,架子车代替大车、独轮车、土车子,成为农用主要运载工具,以骡、马、驴代步的已很少,自行车大量流行。1965年,县委书记始配有首辆小轿车。1970年后,个别政府机关配有小轿车,各公社也有“解放牌”卡车,两轮手扶拖拉机陆续进入农村,生产大队也有大中型拖拉机,用于运输和耕地。1980年后,自行车基本普及,小四轮拖拉机大量增加,私人开始经营汽车运输业。
县内南、北二塬主干公路实现柏油罩面。乡村道路实现沙石硬化。1990年后,各种类型的摩托车、农用三轮车(俗称“蹦蹦车”)大量涌入市场,进入农家,个别农民也有小汽车。自行车正在被摩托车代替。1999年始,对正长(正宁至长武)公路拓宽、修整和上油,达到二级公路标准。21世纪初,县内一大批年轻人陆续赴外地做工、参军、从政、求学、经商,正宁籍在外人数日益增多。全县常年在外人员多在4万左右,一些年轻妇女也离开锅台,走出家门,和男人一样走南闯北。正宁人已遍及全国。交通工具延伸到火车、飞机,出行更为频繁和方便。2001至2005年,全县出国(境)127人,其中出国55人、出境72人。2005年后,县旅游局、县“轩辕旅行社”相继成立挂牌,标志着正宁的行旅由民间自发阶段转向官方有组织阶段。至2006年底,扩建正调、正周、罗南、西月省道和县乡公路5条,新修通村沙石路138条,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865千米,被列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县。民众出行至为方便。
器具
民国时,“桌椅、屏障、盘簋之类,富者粗具之”。新中国建立后,器具形式多样,使用广泛。
生活用具
火镰 由钢质的火镰刃和牛皮钉制而成,状似香烟盒大的小钱包,里装黑色的火石及灰水浸泡过的棉絮(俗叫“火草”)。打火时撕点“火草”和火石捏在一起,用火镰刃磕碰火石,即发出火花,点燃“火草”而生火,把点燃的“火草”卷在麦草里或“火纸”里,再用嘴慢慢吹出明火。新中国建立前,农村用火柴者很少,家家灶头都放有火镰,没火镰的要到邻家去点火。
油灯 由灯头和灯架两部分组成,有铁铸的,也有铜铸的。在碗状的灯头里添上清油,用棉花搓根捻子放在油里,捻头搭在灯头沿上点燃,光焰如豆。
褡子 有些地方叫“褡裢”,是用粗壮的棉线织成的口袋,中间开口,两头装东西。过去人们跟集上会、探亲访友、采买东西都要在肩头上背条褡子,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手提兜、背包之类。
口袋 口袋是装粮食的主要用具,一条口袋一般装三至四斗。农村有专门从事织口袋的“口袋匠”。一种是用粗壮棉线织成的,在过去算是高级的。一种是用山羊毛拧成粗线组成的。一种是当今大量使用的编织袋和麻袋。
斗升子 一般用柳木板子制成,是民间粮食交易借贷的量器,10升为1斗,10斗为1石,1斗粮食重约20千克至22.5千克左右。过去民间粮食计量一般不用秤,多以升、斗计。现在农村升子和斗已不多见。
勺 大多是用柳木旋成的,大的叫“马勺”,用于舀水;小的叫“饭勺”,用于舀饭。木制勺早已绝迹,制作勺的材料已被铁、铝、塑料等代替。
风掀 即风箱,一般用楸、桐等防翘的木板作成,用起来笨重费力。如今用电普及,鼓风机进入千家万户。
灰耙 早先人们用木头制作;现今,市场上出售并使用钢筋和角铁焊接的铁制灰耙。烤火炉:早年兴炭火盆(陶制);现今,农村平房院落,普遍使用生铁炉、铁皮炉。
暖水瓶 县内1956年左右始在机关配置,每区1个。后来民间逐渐添置,现今各家各户都有3到5个暖水瓶。
其他用具 计时用具,早年,用香炉燃香,计算时辰;新中国建立后,个别干部有机械表;几十年间,人们听县上广播报时;改革开放后,机械表、石英表、特别是电子表行销后,种类和式样极多。祭祀、娱乐器具有唢呐、鼓号、锣钹等。
住室器具 有箱子、柜子、桌子、靠子、板凳、杌凳、沙发、茶几等。建国前,民间有衣柜、面柜、炕柜、书柜等,品种较少。新中国建立后,时兴带穿衣镜的大立柜、高低柜,以及电视柜、书柜、角柜等;1980年代后,城市时兴高档组合多用柜等。住有楼房的居民为节省空间,喜欢在墙壁上直接安装壁柜。旧时,桌子多为一面四腿的方八仙桌、条桌。也有窄长形腿有云纹的几桌、两斗一门内有架板的账桌、类似方桌而腿不满33厘米(3寸)的炕桌。方桌多设于正面,旁置客座;条桌多设于侧面,以置器具。今有三斗桌、偏头桌、写字台、独脚台及摆饭小圆桌,腿为折叠镀铬,桌面为硬塑料贴面的方桌、圆桌等。靠子即老式太师椅。老式靠子,靠背与腿笔直或上部后倾,有扶手,靠背正中有镂空的福字或云纹,为堂屋配八仙桌的主席。新式靠背椅较旧椅小,座子有软硬两种。软座安装弹簧,装有棕纱、海绵,用布或皮革包制。1980年代后还时新折叠镀铬椅子。板凳也称条凳,条面用优质寸板,一般见方120厘米×15厘米,装斜腿,高70厘米,农家多用。杌凳又称杌墩,旧时农村圆木墩刨光作座,后改圆板面装四腿,也有改方面者,称方凳,多用于教室、饭厅、家庭也普遍用。1980年代后,家具的制作原料多样化,均系机械加工制作,多从浙江一带购进,式样更为时新美观,实用观赏价值齐备。
厨房器具 灶台,农家多以黄土筑砌灶台,掏洞挖炕,安装前后两只铁锅,烟道连炕洞。现时铁锅头和煤气灶在城镇已十分普遍,个别人家还用上微波炉。锅主要为铁制和铝制两种,农村多用尺八大铁锅。1980年代后,炒勺使用率已大大超过铁锅。此外,高压锅、电饭煲、电暖锅等也被广泛使用。案板多用木质较硬的梨木、杏木、杜梨木制成,用以擀面、切菜等。床子,用来压面或自制粉条的铁制或木制灶具。捣蒜窝分石制、木制和铁制3种。还有蒸笼、笊篱、水缸、坛子、罐子、擀面杖、菜墩、水桶、勺子、筷笼、抹布、刷子、火叉、菜刀等。1990年代后增加抽油烟机、小型压面机、电冰箱、冰柜等。餐具有大小碗、碟、盆子、勺子、杯子、盘子、筷子等。碗分粗瓷、细瓷、搪瓷等数种。早年正宁人常用黑白两种粗瓷大碗,现则多用细瓷小花碗。碟子分陶瓷与搪瓷两类,各有大小之分。
卧室器具 一般农家,每孔窑洞备有一盘大炕,上铺苇席、纱毡、棉毡等。后经济条件好转,炕上多铺毛毡、棉毯、棉褥、狗皮褥子、海绵褥子、栽绒褥子等,并罩以床单,便于时常换洗。旧时被子多采用大花洋布作面、土布作里缝制,现多采用花纤混纺棉缎或真丝绸缎作面,白面布作里缝制。为便于拆洗,多数人家在棉被外罩有被套。枕头种类颇多,农家以长条枕为主,也有大样枕头。砖、石枕之外,枕芯多为荞麦皮,有的装茶叶、糜谷、青豆等。1980年代后,城镇居民讲究高档席梦思床、真丝棉被、羽绒棉被等。电褥子在城乡较为普及,已部分替代煤床与火炕。床,如今楼房住宅普遍化,从木板床、钢架床,到席梦思床,种类格式不断翻新。床上用品数不胜数。衣架、床头柜也有所增加。
家用电器 有电灯、电话、收音机、录音机、电视、电冰箱、影碟机、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淋浴器、移动电话、电暖器、热水器、饮水机、矿灯、空调、电脑等。2001年,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视机95台、洗衣机22台、固定电话17部、冰箱3台、移动电话7部。2006年,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视机98台、洗衣机31台、固定电话22部、冰箱5台、移动电话36部。
儿童、成人玩具 旧时,儿童玩具以民间艺人手工制作的泥人、泥狗、拨浪鼓、木人、纸风车、布绣球等为主。现时则有塑料、木质、铁皮、绒布、电动等玩具,种类繁多,式样各异。成人玩具有篮球、象棋、麻将、扑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