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志》概述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子午岭西麓。东与陕西省黄陵县以子午岭为界,南与陕西省旬邑县,西南与陕西省彬县相邻,西与陕西省长武县以泾河为界,北与本省宁县相接。地处北纬35°14′40″~35°36′18″,东经107°56′20″~108°38′08″之间。东西长63.5千米,南北宽40.2千米,总面积1319.5平方公里。位处陇东黄土高塬沟壑区,海拔880米~1756米,黄土层厚90米~150米,地形东高西低、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按地貌特征可分为东北部子午岭林区、西南部塬面和沟壑区。有宫河、永和、三嘉、月明4条塬,较大的宫河塬耕地面积19万多亩。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西南部气温较高,东北部气温较低。冬季多西北风,较寒冷干燥;夏季多东南风,较湿润温和;春季为过渡季节,冷热交替,变化频繁。年均气温8℃~10.0℃,年均降雨524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500毫米左右,年均日照时间2447.4小时,年均无霜期151天。
悠远深厚的历史底蕴
早在旧石器中期,正宁境内已有先民刀耕火种,繁衍生息。为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据统计,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布各乡镇,多达33处,有的文化层厚达3米。上古时期,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率有熊氏族部落在此活动,并留下千古驰名“黄帝冢”。夏禹时,天下分为九州,正宁属雍州西戎之地。夏代孔甲年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立邦国于北豳(治在今庆城县城),正宁属之。夏桀(履癸)年间,周部族先祖公刘建立豳国,正宁属之。《诗经》里的《七月》、《公刘》等篇,即是反映先民耕作、迁徙、生活的绝唱。商初,正宁仍归豳国所属。商末,周部族南迁岐山周塬,豳地被犬戎所占。戎人建立义渠戎国,正宁属之。自西周末年起,义渠戎国与强秦抗衡500余年。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秦灭义渠戎国,县域属秦北地郡和上郡所辖。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蒙恬修筑直道,三十七年(前210),直道粗成,在县境长达70千米。汉代,县域建立独乐、阳周二县,是正宁建置的起始。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率大军十八万众,沿直道经县域,出朔方,威振匈奴,还祭黄帝冢于桥山。新莽始建国元年(9),王莽改阳周为上陵畤。东汉,县域设独乐、阳周、西川三县。三国两晋时期,部族攻伐,诸侯兼并,县域归属屡经更迭。南北朝末期,县域所设独乐、阳周、安定三县属宁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因罗水出于川”,遂更阳周为罗川,属宁州。唐初,罗川属关内道宁州。天宝元年(742),唐玄宗梦群仙现于“罗底”,派使臣在罗川县挖得玉真人像27尊、心星1座,取“真人安宁”之意,改罗川为真宁。随后,唐肃宗李亨在此避“安史之乱”。宋代,真宁历属永兴军路宁州、陕西路宁州、环庆路宁州、庆阳军节度宁州、兴宁军节度。金天德二年(1150),真宁属庆原路宁州。元属陕西行省巩昌路总帅府宁州。明洪武九年(1376),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宁州;万历二十九年(1601),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清康熙八年(1669),属甘肃布政使司(行省)庆阳府;雍正元年(1723),为避世宗“胤禛”之讳,又改为正宁。正宁之名始见史册。民国2年(1913),属甘肃省陇东道;16年(1927),属泾源区行政视察员公署;25年(1936),属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播下革命火种,留下珍贵足迹。38年(1949)7月27日,正宁县解放,属甘肃行政公署庆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并入宁县,1962年1月恢复正宁县建置。2006年底,全县辖4镇、6乡、94个村民委员会、67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1428户,总人口228985人,其中农业人口206799人。
丰饶富集的自然资源
正宁县地势平坦,农耕条件优越,子午岭林业资源众多,地下煤炭储量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历史悠久,夏末,周先祖于此教民稼穑,开农耕文化之先河。秦汉以至明清、民国,朝廷或“移民实边”,或安置流民,在县内垦荒开田。新中国建立后,政府重视土地利用,加强土地管理。2006年底,全县总土地面积197.93万亩(约折13.20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3.69万亩(约折2.91万公顷),每个农业人口占有2.1亩。子午岭林区面积374.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8.4%,森林覆盖率80.3%,是涵养水源的“天然水库”。煤炭分布在周家、罗川、永和、湫头、五顷塬、山河、榆林子、宫河、三嘉9个乡镇,东西长52千米,南北宽6千米~12千米,面积48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9亿多吨,达到国家级储煤标准。可采煤层总厚度1.77米~21.73米,平均可采总厚度13.94米。可采含煤系数20.22%。为低灰、低硫、高热值不粘煤,是优质的工业和民用煤。正南煤田的发现,使甘肃省煤炭储量在全国的排位从第14位跃升至第6位。煤层埋藏相对较浅、厚度大、煤质好、开采技术条件较简单、矿井建设的外部条件较理想。在较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电厂等项目,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4月,2006年11月,正南煤田、罗川煤田相继开钻普查,标志着正宁能源资源的开发揭开新的篇章。此外,粮食、油料、蔬菜、烟叶、苹果、大麻、药材应有尽有,家畜、珍禽不胜枚举。粮食作物有11大类332个品种,经济作物有4大类408个品种(油料8种52个品种,蔬菜55种242个品种,烟叶4种25个品种,瓜类2种89个品种),果树有10种46个品种,药材有4类181种。罗川旱烟和宫河大葱,为县域特产。烤烟、苹果成为县域主要支柱产业,正宁县被列为全省烤烟基地县、“十五”计划国列西北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区县。
勇于奋斗的人民群众
历史上,正宁人民有前赴后继、不怕牺牲、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斗争传统。清代,有好汉李直激于义愤,逐级申诉县民田赋奇重苦情,指斥陕甘总督:“做官不与民作主,枉食国家之俸禄!”而被总督打死,后被康熙皇帝诏令平反。进入近、现代后,在这片土地上,又开展了陇东地区乃至全省最早的抗捐抗税斗争和土地革命运动。民国4年(1915),正宁县农民会同陇东16县的农民,用“鸡毛传帖”相互联络,反抗甘肃省署公布的5项新税法,形成声势浩大的抗税运动。8年(1919),在北京大学读书的王自治,组织和参加“五四”运动,在游行中与前来镇压的军警英勇搏斗,受伤后被抓入临时监狱,在狱中继续坚持绝食斗争。出狱后,当选北京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全国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并于次年5月和甘籍旅京学生创办《新陇》杂志,任编辑部主任。在《发刊词》中,王自治大声疾呼“望陇人之觉悟奋发及污浊社会之改良”,对推动甘肃的民主进步潮流起到积极作用。14年(1925),县域农民为反抗当局的募捐杂税,自发组织“红枪会”。次年7月,陇东镇守使张兆钾任意征粮派款,压榨百姓,激起正宁农民的反抗,全县千余名群众肩扛镢头、锄头等农具,包围县城罗川“交农”罢耕示威,持续10余日,迫使县政府取消增加的田赋。18年(1929),正宁大旱,致成年馑,政府当局非但不减田赋,反而强行征收,南北二塬的数千群众包围县城罗川,“交农”示威,并用石碑压死替政府出城解围的长乐塬绅士何义胜的儿子何秉端。当年,还刺杀了横征暴敛、贪婪成性的县长李剑泉。迫使县治于19年(1930)3月由罗川迁往山河。同年,中共陕西省委栒邑特支在本县发展党员,并建立中共地下党的组织。21年(1932)2月,谢子长率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三嘉塬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3月下旬至4月上旬,陕甘游击队先后没收、分配了3户土豪劣绅的土地、粮食、牛羊和浮财。4月上旬,陕甘游击队发动群众,在湫头镇新庄子村成立陕甘边区第一个临时革命政权——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最早在陇东地区揭开土地革命的序幕。22年(1933)秋,在龙咀子成立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支回民武装——龙咀子回民游击队。次年,全县除300多人参加主力红军外,另有57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同期,正宁县“民众代表”王振海数赴省城,历经多年,终于告倒贪污“烟亩罚款税”1万白洋的正宁县长罗绳。24年(1935)8月,成立正(宁)栒(邑)邠(县)革命委员会(新正县革命委员会)。之后,正宁县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正宁健儿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26年(1937)7月下旬,新正县一次选拔100余名兵员,补充改编后的八路军贺龙一二○师,直接开往华北前线抗日杀敌;28年至32年(1939至1943),全县有624人参加八路军和陕甘宁边区警备部队。36年(1947)、37年(1948),全县输送兵员410多名。正宁人民无偿为前线出驮畜,运食盐,送粮草,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解放战争时期,正宁人民继续参军支前,支前队伍受到有关部队的嘉奖,并赠送写有“奋勇前进,积极支前”大字的锦旗一面。新中国建立前,县籍烈士达157名。正宁人民为民族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重大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
层出不穷的志士仁人
数千年间,在正宁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演绎出许多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孕育出众多的志士仁人。上古时期,“人文始祖”黄帝率有熊氏部落在此活动。夏代,周先祖公刘教民稼穑于此。秦,太子扶苏、大将蒙恬在此戍守边陲、修建秦直道。隋末,于志宁在这里操练兵马,成为唐开国功臣、“十八学士”之一。 唐,有游击将军董默。元,有延安总管府提领燕庆安、安西路总管府总管燕珪。明,有“医林圣手”李凤翔,“理学名臣”党理,左佥都御史、《明史》立传人物景清,浙江布政司参政袁锭,山西布政司参政李福,画家罗理,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北地公”穆琪,河南通省学政兼布政司参政巩焴。清,有“太子专师”、“斯文领袖”范锡篆,广西右营游击将军魏朝栋。民国时期,有甘肃省第一批留美博士赵元贞,五四运动风云人物王自治,红军团长寇金财,中国革命史上最早的“回民支队”——龙咀子回民支队创建人王世英、马全德、马全普,《绣金匾》词曲作者、陕甘宁边区“甲等艺术英雄”汪庭有, 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张清益,电影《红河激浪》主人公张铁娃原型、赤胆传奇英雄赵德荣,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陕甘宁边区第二届政府委员会委员马生福,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张治平,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候补参议员、陕甘宁边区第三届政府委员会委员蔡登霄,解放兰州、浴血沈家岭的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四军十师三十团政委李锡贵等众多英模人物。新中国建立后,正宁更是才俊辈出,人杰不穷。有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郭廷藩,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高平,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郭振海,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郭洪超,沈阳军区后勤部顾问高进才,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秦时暐,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等。有“全国九大名医”之一的曹汉三,“陶艺大师”王修功,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玉娥,国务院表彰的劳动模范李四福,著名作家张俊彪,著名教授穆长青等。
突飞猛进的经济建设
自古以来,正宁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生产条件低下,内部结构单一,工业薄弱,交通闭塞,商业萧条,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域发生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宁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烂摊子的基础上,迅速恢复战争创伤,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运动,短期内恢复了萎靡不振的国民经济。1956年粮食总产量3599万千克,工业总产值18.65万元,分别是1949年2622万千克、16.58万元的1.37倍、1.12倍。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经济建设虽遭受严重挫折,但仍取得进展。1966年粮食总产量3980.66万千克,工业总产值58.42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1.52倍、3.52倍。“文化大革命”10年中,正宁人民克服极“左”路线干扰,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工业交通、以修造条梯田为代表的基本建设取得重要成就。1976年粮食总产量6593.26万千克,工业总产值309.96万元,分别是1966年的1.66倍、5.31倍。1978年12月后,全面开创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2006年社会总产值7.2亿元,比1980年4187.8万元增长16.19倍,年均增长11.56%;工农业总产值38904万元,比1980年2229.01万元增长16.45倍,年均增长11.63%;财政收入3974万元,比1980年70.8万元增长55.13倍,年均增长16.76%;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元,比1985年203.43元增长8.86倍,年均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69752万元,比1995年630万元增长109.72倍,创历史新高。
农业快速发展 粮食生产,1991年首创玉米“吨粮田”151.7亩,平均亩产1022.95千克,小麦“千斤田”39.5亩,平均亩产519.5千克。当年粮食总产81252.2吨,是1949年的3.1倍。2006年粮食总产73586吨,是1949年26220吨的2.8倍。畜牧业发展较快,2006年大家畜达到31883头,羊47249只,分别是1949年2万头、2.22万只的1.6倍、2.1倍。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很大,2006年有耕地43.69万亩,其中条田22.7万亩、水平梯田2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8.2%。人工造林2006年为1.65万亩,累计达到35.3万亩,加上天然林人均有林1.1亩,全县森林覆盖率37%。1989年10月,正宁县“红元帅”苹果在全国果品鉴定会上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2004年3月,正宁县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水土流失治理累计完成926.56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8%。通电的行政村和农户分别占总数的100%、99.4%。农业机械总动力80143千瓦。人民群众的温饱基本解决。1998年2月,正宁县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县”。贫困面由1993年的19.4%降至2006年底的6.8%,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2005年,获甘肃省“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县”,成为全省唯一整县推进的无公害果品基地县。2005年起,“陇蜜”牌红富士苹果、“宫河”牌大葱、“惠尔灵”牌三级紫苏油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
工业稳步推进 1954年,始有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3户,工业总产值1.07万元。1958年,掀起大办地方工业的热潮,土洋结合,土法上马,办有工业企业15户(其中国营工业企业7户),工业总产值34.76万元。经过调整,1965年工业企业有12户(其中国营工业企业4户),工业总产值53.36万元。1978年工业企业有26户(其中国营工业企业9户),工业总产值329.08万元。1981年起,在工业企业中先后推行经济责任制、承包租赁经营制、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改革。1996年工业企业有38户(其中国营工业企业12户),工业总产值3828.40万元。至2006年,国有工业企业仅剩县供水总公司、县电力局2户,非公有制工业成为支撑工业经济的主力军。当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34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户完成工业增加值663万元;非公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63万元,占全县增加值的88.6%。
交通日益发达 明代后,正宁通往陕西三水县(今旬邑县)的道路,因“塘汛废驰,商旅裹足不前,通衢化为榛莽”。清乾隆年间,县治“罗川僻居湫隘,不过鸟道羊肠”。民国38年(1949),全县通车公路仅77千米,无1辆汽车,民间运输以畜驮为主,肩挑背背并存,间有少量木推车和胶轮大胎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取民办公助、民工建勤、以工代赈等办法,修建公路。1958年8月,始有汽车8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路建设“驶入快车道”。2006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865千米,进入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行列。有客、货运输车辆238辆,客运量949万人,旅客周转量12771万人公里,货运量83.1万吨,货物周转量2979.2万吨公里。初步形成出境路打通、乡乡通公路、村村行汽车、干(支)线衔接、城乡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商业渐趋活跃 千百年来,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县,一切费用皆赖所收之粮,“耕读之外,再无他营”,“稼穑之外不事工商,虽丰年亦寡所需”。商贾寥落,贸易萧条,以“摆小摊”“货郎担”为主要形式。商户多亦农亦商,自购自销,此兴彼衰。民国29年(1940),全县有商号53家,多营杂货、粮食、山货等业,资金每家千元、万元不等,纯属小本经营。38年(1949),县内商业以绸布业、药材业、百货业、日杂业为主,资本在1000银元以上者21家,从业126人。1950年,有规模较大的商号18家,从业126人,各集镇的小店铺70余家,散居农村的小商贩400多人。1954年,成立西北贸易公司庆阳地区分公司正宁贸易小组。后陆续设立食品、百货、药材、饮食服务、物资供应、五金等国营商业公司。1958年“大跃进”后,禁绝私人经商。1963年后,短期开放集市贸易,后又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关闭。1980年9月,恢复开放集市贸易,年底全县有商业机构179家,其中全民所有制72家、集体所有制11家、代购代销店96家,从业905人,完成社会商品零售额1350.5万元;有饮食、服务业机构107家,其中全民所有制18家、集体所有制3家、个体86家,从业146人。1980年后,流通领域进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改革,打破国营商业长期独占市场、缺乏竞争能力的僵化状态。1993年起,推行“国有民营”、“社有自营”、产权制度改革,全民、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全部改由个体经营。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县时有商贸企业18户(国有企业12户,非国有企业6户)、个体户3971户(含集贸市场2440户),从业5107人。实现增加值7294万元、营业总收入29651万元,交纳税金1743万元,实现利润4369万元。2006年,全县私营商业企业共70户,从业1938名;个体工商户2143户,从业3768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45万元,是1980年的22.5倍,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42856万元。经营品种从粮、油、肉、蛋、奶到服装、五金交电、医药、糖烟酒、文体用品等。
全面进步的社会事业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引进、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成效显著。1978至2006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1项(次)。其中“地膜玉米穴播栽培技术推广”、“旱地玉米模式化栽培”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油松栽培技术”获全省科学大会成果奖,“陇东半干旱区优质烤烟种植及烘烤技术开发”获甘肃省星火二等奖,“中湾油松良种基地营建技术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苹果快速育苗新技术”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发挥出巨大作用。1991年3月,正宁县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1990年全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1997年4月,又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1996年度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明清两代,县域中进士者8人、中举47人(文举37人,武举10人);贡生220人。民国36年(1947),全县居住人口中,仅有高中毕业者26人,高中肄业者40人,初中毕业者206人,初中肄业者209人。38年(1949),全县有留学生1人、大学毕业生4人、大专肄业生10人、成年文盲16028人、失学儿童3469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重教兴学,干部、职工、农民集资助学,使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5至1993年,全县干部群众为教育事业集资捐款537万元。1990年,全县告别窑洞小学。1997年10月,正宁县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实现教育双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县”。2006年,全县向高等重点院校输送生源122名,高考升学率46.1%,高考录取人数97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毕业率分别为99.7%、99.9%、99.9%、99.0%。43%的学校实现楼房化。先后兴建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影剧院、体育场、电视差转台、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电视台、人民广场等文化设施,基本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1996、1999年,正宁县先后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群众体育先进县”、“甘肃省文化先进县”。城乡卫生面貌大为改观,缺医少药的困窘状况显著改变。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疟疾、黑热病、性病、伤寒、麻风病等传染病和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布鲁氏杆菌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已不复存在或得到根本医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农民参合率86.12%,累计补偿4495人331.3万元,人均补偿765.78元,占实际发生医药费的40.15%。1996年3月,正宁县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卫生先进县”。2004年,正宁县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工作省级优质服务县”。计划生育率由1974年的41.1%提高到2006年的83.75%,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4年的21.4‰降至2006年的6.74‰。2006年5月,正宁县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历史证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正宁历史的前进,社会的进步,是正宁人民反抗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牺牲奋斗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近60年的实践同样证明:正宁县解放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正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结果;正宁县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是正宁人民及其政府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结果。
正宁县虽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发展机遇是很难得的,未来是大有希望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发展还在较低层次上运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任务艰巨,与发达地区差距还在拉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提升慢,工业弱小少,第三产业缺乏活力的现状还未得到根本性改观;财源结构单一,收入不稳定,收支矛盾突出,加快发展的后劲不足;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依靠集聚民资、吸引外资,支持县域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仍然很少;思想解放的力度不够,创新工作的手段不多,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服务不到位,投资建设、干事创业的环境仍不宽松。
发展机遇是:东部地区产业渐向西部内陆梯次转移,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特别是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正宁南部煤田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必将带动和促进正宁经济腾飞。正宁人民将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在中共正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扭住发展,奋力开创正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正宁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正宁县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及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提出:持续实施项目带动、工业主导、强农富民、基础先行、开放开发、科教兴县“六大战略”,全力主攻优势资源、绿色产品和文化产业“三大开发”,加快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四化”进程,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中国共产党“五大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以把正宁建设成为陇东经济强县、产业大县、文化名县和陇上煤都,确保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赶上或略高于庆阳市平均水平为目标,到2011年,力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翻三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跨上3000元台阶,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编辑:关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