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城三十年(街道篇)
1978年的一天,我随父母举家搬迁,从宫河到山河,落脚在县城东关的一个大杂院里。
30年前的县城是一副简洁的素描画,构图单调,线条粗犷。县城周围是成片的树林和麦田,街道东西走向,站在东关,放眼望去,所有景致,一览无遗:路旁高低不平的台地上散落着一间间参差不齐的低矮房屋(大多为单位的办公用房),台地下面是一眼眼大小不等的窑洞组成的农户院落;紧挨街道,南北各有一条水渠,由东向西随地势逐渐加深;全城只有四幢青砖修成的低层楼房,从东向西分别是:面粉厂车间楼,邮电局楼、新华书店楼和百货大楼。
街道短小狭窄,破烂不堪,柏油路面时断时续,坑坑洼洼,像小孩子的裹肚,只挡着马路中间一部分。常听大人们说:“干兰州、烂山河”,兰州是怎样的干法,没有见过,山河之烂,却深有体会。一场暴雨后,街道上烂泥满布,无处下脚,常有来往车辆深陷烂泥之中,街边的链轨拖拉机便有了用武之地,帮着往外拖车,黑烟滚滚,机器轰鸣,路人好奇不已,忘记前行,驻足围观,一时热闹非凡。在那个机动车辆很少、娱乐节目贫乏的年代,站在街边看拖车,竟然也成了孩子们的一大乐趣。
一条主干街道横贯整个县城,所谓南街、北街,短小得毫不起眼,像是附着在主街上的小小的结点。城区在方位上没有东街、西街或南街、北街之说,而是被分为两块,习惯上称为“东关”和“西坳(坳,音鸟,读niao,在正宁方言中指空旷无人的田野)”。顾名思义,东边像个关隘,比较热闹繁华,而西边则是田野,比较空旷荒凉。还好,那时候城西已经稍有发展,修建在大什字周围的百货大楼、车站、食堂和旅店等新兴设施,构筑了县城新的景观。
只有发展了才知道落后了,回望过去,县城面貌不如现在的乡村,但这只是后来的感觉,当时,县城在我眼里是非常时髦阔气的。在这里,我见识了路灯,见识了楼房,见识了电视塔,见识了自来水,等等。乡里娃娃进了县城,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哪儿那感觉美好,见什么都感觉新奇,破旧的县城是我童年的乐土,心中的天堂,说令人终生难忘,毫不夸张。
30年过去了,县城飞速发展,由最初的一街穿城到现在的十余条街道共同繁荣;由最初两街相交而凑成的四条街,到现在城区道路“四纵三横”格局的形成;由最初全城只有一个什字路口和一个三岔路口,到现在的十多个交叉路口,由起初的四幢青砖小楼到现在楼房百余座……县城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时让人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经典回放:25年前的县城
平直的街道,茂密的行树,楼房三两层,青砖青瓦铁皮房……25年前县城的街景。其实这已是经过发展的东街,跟1978年相比,面貌大为改观。旧照新看,什么样的感受?破烂不堪,是吧!这是当年最能拿出手的照片,用它来展示县城面貌好长时间(80年代初的县城东街景色,拍摄于1983年县建筑公司楼顶,来自86版《正宁县志》)。
山 河 路
这是当年县城最繁华的路段,县委、县政府以及县直单位基本上都集中在这里。向东便是县城最大的商业区,说最大其实也就是一排平房;向南边是傍沟而建的家属区,尽管只是一片低矮而简陋的平房,但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入住的;沿街向西是一面陡坡,坡下一片小树林,旁边是一些机关单位,有平房也有窑洞;北面是老城墙,城墙后面是群众居住的一排窑洞,向上是党校、文化馆,东边是县剧团、电影院——那个年代的娱乐中心。剧团的旁边依次是文教局、卫生局、广播站、电视差转台等单位。总之,县上最重要的机构和最先进的设施都集中在这里。上世纪80年代初,县直单位开始西迁,慢慢形成西盛东衰的局面。30年的变迁,斗转星移,留在这儿的除了少数单位之外,再就是一份遥远而美好的记忆。
会 馆 街
这是一条最容易被遗忘的街道,灰头土脸,平凡的像个村姑,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多大改变,好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名字。据说许多年以前这儿有座寺庙,名叫会馆庙(街道的名字便来源于此),位于后来的铸造厂院内,想当初也曾香客如云,烟火缭绕,只是现在已看不出来昔日的风光。要说正名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县城街道统一命名后才有的,所以,习惯上人们还都叫它“铸造厂”或者“东涝池”,因为街道的尽头曾是县铸造厂,一个生产铁锅和火炉的厂子。厂子的旁边有一个很大很深的涝池,围绕涝池的是一圈粗大的柳树。夏日里,柳荫下常有妇女们在淘洗衣服,也有许多光屁股的小孩,攀上柳树,捏着鼻子,“卟通”一声,一个猛子扎下去,好久才出现在涝池的那一头,让我们这些旱鸭子无比艳羡钦佩……呵呵,扯远了,扯远了。总之,一个街区的名号竟然不如一个涝池之大,那确实有点难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县上在街道南边填沟筑路,经过近10年的建设,一条跨沟道路横空出世,会馆街十字开通,使孤岛一般的杨园子与县城连为一体,来往群众不再受翻沟或绕道之苦。
盘 旋 路
东街与山河路的分界线。东街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弯的那边是山河路。20多年前修成了盘旋路,县城第一个盘旋路。初修时用砖砌成花栅墙,几年后部分坍塌,又改为实心墙面,修高又改低,最终形成现在这个样子。那时,我家住东关,盘旋路的每一次变化都深深地印在我心中,尽管这个盘旋路修建的优点莫名其妙——东西相通,南北无路(北边是城墙,南边是一条进入农村的窄小坡道),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弯,那么盘旋路就建在直道上了。当然,这并不影响盘旋路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因为只有城市里才会有盘旋路出现在自己身边,心中自然大为欢喜。20多年来,盘旋路默默地站在这里,见证了县城东关由兴到衰再到兴的变化过程。现在这里是东街、山河路、南环路、北环路的交汇点,形成一个十字路口,盘旋路终于名副其实。
大 什 字
当年县城唯一的什字路口,也是西关最繁华的地段,全县最大的百货商店就坐落于这个什字路口的西北角,因其随地形由西向北呈转角状,遂称为“转角楼”,它也是当时县城什字仅有的一座楼房;东北角是东风食堂和东风旅社,是当时最好的住宿餐饮企业,国营招牌;西南角由县饮司所占领,经营照相与理发等业务,曙光照相馆和人民理发店雄踞一方,打理着县城最热门的生意;东南角属县农业银行,也是一片平房区,上世纪80年代初,农行临街建起了三层楼房,成为当时街头一道最靓丽的风景。什字周边还有副食厂、蔬菜门市、修表铺、地区驻正宁汽车站等企业单位,都是一些金字招牌,鲜艳风光。直到1994年,在西南角饮司地面建起一幢四层大楼,用作新的百货楼。新旧百货楼隔西街而居,为县城居民购物提供了极大方便。不过三年之后,新百货大楼转手,成为信用联社的办公楼。2000年底,全县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新世纪商城奠基,两幢漂亮的商用楼房拔地而起,矗立在县城什字,构成县城新的商贸区。新世纪商城,提升了县城品味,带动县城商贸及餐饮娱乐产业向更高、更好、更全面迈进,成为新千年新县城的标志。商城门前建起宽阔的商业广场,并由此分别向东、向西、向北延伸,县城中心地带变得宽敞、整洁。
南 街
起初的南街极其短小,甚至都不可以称为街道,运输公司以南差不多就是农田了。每到夜晚,昏暗灯光下的南街万籁俱寂,愈显得空旷荒凉。1982年街道向南延伸,修建了体育场,顶置于南街之端,就是现在林业局门前这一片。1986年,南街再次延伸,广场西移,居现工商局位置。之后,粮食局、教育局、科技局、土管局、文化馆、西关小学等单位相继落户南街,南街越来越繁荣。新千年之后,南环路、兴旺路的相继开通,为南街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人民广场的建成,为南街的变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 街
同南街一样,北街也是一条很短很短的街道,公、检、法、司及**中队(看守所)、武装部等国家机器都驻扎于这条街上,算是正宁的政法一条街,街面上几乎没有什么门店,整条街道显得冷清、呆板,甚至有点森然。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繁荣,北街也开始活跃起来,相继建成了新世纪商城、福临购物中心以及各单位临街门店,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北街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北街的延伸拓建,尤其是轩辕大道的全线贯通使北街由街区末稍变成了街区中枢,新千年、新北街、新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西 街
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也是满目萧条,稀疏几幢平房零散的坐落在马路两侧,最偏远、最西边的就是气象局,除了北临街道之外,其余三面皆在农田包围之中,这儿就是人们所谓的“西坳”,就连名称也饱含荒凉的气息。随着县城中心西移,县委、县政府以及财政、税务、林总场、宾馆、工商银行等单位相继迁入,开创了西街建设的新纪元。1984年,县政府机关大楼建成,揭开了西街乃至整个县城建设最辉煌的一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类建筑鳞次栉比,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2005年,西街各单位拆除门店,破墙透绿,退出临街地块,建成了县城中心广场,修建音乐喷泉、电子大屏。夏日夜晚,劳顿了一天的人们来这儿散步、纳凉,赏喷泉,听乐声,观灯影,数百人坐在电子大屏前,收看新闻和文娱节目,重温儿时露天影院的感受。县城中心广场与新世纪商城的商业广场连为一体,成为县城居民购物、休闲的好去处。现在,西街不仅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县城最漂亮的街区之一。
新 建 巷
大街小巷,新建巷只能算个小巷,但它却是县城第一条新建的、平行于东西主街的道路。起初,只有东边干休所一片低矮、零乱的平房,平房过后就是辽阔的庄稼地。1987年,在县委后面的农田中,建成了正宁县第一幢家属楼,居民在耕地与杂草从中踩出一条小路,新建巷雏形初显。随后数年,以此楼为基点,部分单位分别在楼的东、西、北三面修建家属区,建成了大量的平房与楼房,新建巷成为当时县城最大的家属区。道路贯通北街与后建的北新街,新建巷形成。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一座楼房成就了一个街区。
长 乐 路
曾用名北新街,顾名思义,北边新建的一条街道,这是县城第一条新建的、与北街平行的街道。成形于上世纪80年代末,只是当年街道极窄且短,乡企局(现国税局位置)、烟草公司、人行、保险公司、中医院、山河***分居街道两边。90年代拓宽硬化至***门前,现在已与轩辕大道相连接,并有继续向北延伸的趋势。
南 新 街
县城第一条平行于南街的新建街道。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县上征占西关村耕地,修建了县城第一个农贸市场,市场两侧建有两幢、三面商铺(其中西边一幢为背靠背双面商铺),只是这个市场选址欠妥,扼居县城出境要道,每遇年节、逢大集,道路水泄不通,车马难行,居民叫苦不堪,后来市场南迁,距路稍远,阻塞少有改观但仍未根除。90年代初,在县城建设规划中,改市场为道路,南新街初步建成,同北新街相对应,向南与商业街(现兴旺路)相连接。90年代末期,接通南环路,并取代宫河路,成为县城主要出城路段。
宫 河 路
这是一条路龄长而街龄短的街道,曾经是县城朝向宫河、周家一线的唯一出城道路,正周公路的起点。起初路边只有零星平房(20多年前,县城群众居住也仍以窑洞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在路两旁建房而居的群众逐渐增多,到90年代初,路边已经盖满房子,起初只为民居,后来逐渐建成成两层或三层前店后宅式楼房。尽管繁华了,但仍然是一条公路,人来人往,车碾马踏,水渍冰冻,年久失修,道路变得破烂不堪,甚至一度无法通行。95年之后,随着县城南新街的开通,出城车辆、行人由南新街转南环路,再走正周路,几年下来,这条路渐渐淡出了们的视野。直至05年,经过整修油罩,宫河路才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居民面前,日益繁忙的南环路截断了本为公路的宫河路,成为一条名符其实的街道,随着兴旺路的拓展延伸,并与宫河路相连,这儿已经形成一个新的街区。
西 关 什 字
说是西街什字路口,其实并不确切,尽管这里是县城第二个交叉路口,但从来没有形成十字状,最初由正周路,宁(县)正(宁)路和县城西街三路相交,形成一个三岔路口。后来由于南新街、北新街的加入,形成了一个五条街道相交的路口,十字多一撇。昔日荒凉的“西坳掌圈沟佬”演变成县城最繁华的地段。
西 关 什 字
有人说:别在平地停留,也别爬的太高,打从半高处看世界,世界显的最美好。还是西关什字,升个高度看一看,是不是比前一张更漂亮、更有味儿。
商 业 街
以前叫“红星路”。这是一条纯粹的新生街道,修建于1994年,在单位与民居林立的县城中心地带,拓建出一条南北走向的新街道,人们不能不为当年决策者的魄力拍手称赞。建成之时,这里便是县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建有县城最大的农贸市场、菜市场,全县第一座市场大棚也诞生在这里。商铺林立,游人如织,与之相比,当年的商业街也显得逊色了许多。
兴 旺 路(商业街)
这条街道都不知道该如何称呼才算准确,建于1994年,建成之时就叫商业街,沿街两边是3层的商住两用楼房,商业街的建成算是当年的一个大手笔。东西两边的街口上分别矗立着一座铁制彩门,上书“商业街”三个大字,看起来蛮有气魄,彩门现已被拆除。商业街的商业用途似乎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除年节及集日之外,甚至略显冷清,不过作为第一条平行西街的主干街道,其重要作用在于它支撑起了县城街道发展的架子,商业街向西延伸,与南新街相交而过,垂直连接宫河路;向东与新建的兴旺路融为一体,并与南街、永正路垂直相交,直通兴旺路市场,为县城街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这条街已经更名为兴旺路。
南 环 路(西段)
上世纪90年代初,南环路(西段)具雏形,只不过当时是土基道路,特别窄小。90年代末,拓宽路基,铺砂上石,南环路(西段)初显风采,真正建成于世纪之交,在城外田野中开出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新开通的南环路(西段)成了区分城区与农区的一条分界线,就像分隔塞外与关内的万里长城一样,一边是钢筋水泥的都市,一边是万物吐绿的农田,路北面有零星的建筑,南面则是一望无边的庄稼地。开通与建成之间留有多年间隙,最初的感受是好看但不实用,因为远离城区,空旷冷清,少有车辆、行人路经这里。随着县城的发展及城区的扩大,这条当时的环城路现在已经溶入城区之中,成为一条繁华的街区,又是一条繁忙的交通要道,再也找不出半点环路的影子。
永 正 路
曾经这里是正宁的商贸重地:县百货公司、五金公司、农资公司、糖酒公司等重点企业都集中在这个大院之中。在计划经济时代,几乎所有事关全县民生的物资都统统从这个大院调配分发到全县各个角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多元化,市场日益繁荣,这些企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昔日的商贸大院经历了由繁荣到冷清到荒芜再到支离破碎的衰变。2005年,县上在这儿开通了一条新街,喏,就是这条永正路,这是县城继南新街、商业街之后的第三条南北走向的新建街道,平行于南街,连通东街、南环路并与兴旺路相交而过。
兴 旺 路
这才是正宗的兴旺路。从县工会和林业局之间划过的一条新路。以前这儿是林业局家属院以及县工会的平房,2005年拆建完工,新街开通,与原商业街相接,形成完整的兴旺路。向西交永正路、南街、商业街(红星路)、南新街,直通宫河路,成为县城一条全新的、东西走向的主干街道。兴旺路同永正路一道构成了县城新的商业区,这儿建有蔬菜市场、兴旺商场等商贸设施,是县城第二个大集贸市场。县城首家大型超市——鸿福超市也座落于这条街上。
北 环 路(西段)
同南环路一样,这里曾是大片农田,而且远离城区。上世纪80年代,只有县畜牧局和种子公司两个单位,门前是一个又窄又小、坎坷不平的土基小巷,后来又新建了石油公司和北街加油站,小巷依旧、坎坷依旧,只能算北街在这里拐了一个弯。2002年,在这个小巷的基础上开通了北环路雏形,一条未硬化未整平的道路毛坯。真正建设于2005年,并于次年建成。双向六车道,宽阔平坦,一眼望不到头,隔离带绿草如茵,路灯高耸,黑色的柏油路穿越绿色的田野,犹如硕大的翡翠玉上系着的一条黑丝带,再漂亮不过了。北环路已经成为朝向宁县、西峰的主要出城路段。道路两边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随着城关初中、**队、山河镇等单位和企业相继落户,北环路越来越繁华。
外 南 环(西段)
外南环(西段)路基初开于2005年,起初叫“南二环”,只是修建了道路毛坯,孤零零的站在田野里,几乎起不到一点作用。2007—2008年,“南二环”道路建设力度加大,水电路建设一并展开,于2008年建成并全线开通。外南环取代了南环路的作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城路。道路一边是县城最大的住宅区:南苑小区,另一边则是西关新农村,漂亮的楼房与宽阔的道路相互衬映,远看近观,风光无限。
北环路(东段)
北环路(东段)也是正(宁)艾(蒿店子)公路的起点,于2008年开通并建成。北环路(东段)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拓宽和改建,西连北街轩辕大道十字,穿越老油库,沿北沟畔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甩头向南接入东关盘旋路十字,至此,县城北环路全线贯通。
历史跟我开了个玩笑,记得1978年刚踏入县城,东街因铺设自来水而路阻,车辆不得不绕道油库,经原差转台、卫生局、广电局、影剧院,再转入我居住的家属院,这便是北环路雏形。那是一条多么破烂的道路啊,石子裸露,坎坷泥泞,浮土寸厚,雨阻晴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县城统一编制门牌号码,我所居住的大杂院也有了一个很正式的名字:北环路23号。对此我豪情万丈,感觉真的象个城市居民,拥有自己的门牌号,在一次学校组织的问卷调查上,我很有气魄地写下了这个名称。自己也算是北环路上的居民了,但北环路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谁也不清楚,只知道人们都在谈论着一个话题:要修北环路了。就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却又谁会料到,这一改变竟然需要30年,艰难的30年啊。
南环路及外南环路(东段)
南环路东段路基初修于2003年,从复烤厂门前起,修至东关盘旋路,后来又经过几次简单整修,象一条通村砂石路,偶有大车经过,带起漫天尘土。直到今年,与北环路(东段)、外南环等道路一起建设,完成铺砂上石、油罩硬化,同时排水、绿化、照明等各项辅助工程全面展开,最终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环城道路,成为县城最宽阔、最漂亮的道路之一。沿外南环东行,绿树如茵,芳草吐翠,道路平坦,视野宽阔,黝黑的柏油路在沟边划过,形成一道美丽的曲线,绕过复烤厂后,平滑的汇入南环路,使两条环城路溶为一体。的哥们戏称为“正宁高速公路”,并说在这条路段上,哪怕是一只菜鸟,也能开出舒马赫的风采。当然,我们郑重提醒大家:飙车有风险,驾驶须谨慎!
县 城 现 貌
这就是现在的…..呵呵,不说了,自己看吧。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