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070211020000013000000/2023020100000003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3-02-01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村务公开 |
五顷塬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近年来,五顷塬乡党委政府在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的同时,主动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深挖“红、黄、绿、古、特”五大资源(“红”即习仲勋旧居、回民游击支队旧址等红色文化;“黄”即轩辕黄帝文化;“绿”即调令关森林公园、58万亩天然“森林氧吧”;“古”即秦直道、一号兵站等先秦文化;“特”即少数民族特色小吃、回族花儿等特色民俗文化)着力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凿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文、旅、农融合的新路子,奏响起一曲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田园牧歌”。
五顷塬乡根据乡情实际,提出“肉牛+玉米+特色种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持续做大做强肉牛养殖产业,扶持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3个,规范化肉牛专业合作社5个,标准化家庭农场5个,肉牛养殖户达到200多户,牛存栏量3000多头。积极推广双垄沟播种植技术,年稳定玉米种植1.2万亩,全力开展全株玉米青贮,延伸玉米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先后引进推广中药材、花椒、籽用南瓜、中蜂、油葵、獭兔等特色产业示范种养,回民特色小吃、子午岭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在周边地区知名度较高,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在原有子午岭21万亩原生态森林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村万树”工程,在乡村主干道栽植金叶复叶槭、红叶李等景观树种5000多棵。对全乡主干道路和通村主干道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整修统一花畦,种植各类美化花草,打造统一田园风格风景线。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的工作思路,充分挖掘地域民族特色,结合自然风貌,在原生态自然风景带的基础上,打造竹篱笆木围栏花海片区带、变废为宝微景观示范带等错落有致的视觉长廊,实现街区有“景观”、干道有“景点”、村组有“景致”、全域有“景色”的“点成景、线成荫、带成廊”的立体绿化美化格局,努力打造区域特色明显、乡愁记忆浓烈、田园风光优美的五顷塬乡村风貌。常态化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乡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注重体验民宿打造,龙咀子村尝试建设“荟萃苑”精品民宿一处,普通民宿2处,打造了甘木沟户外休闲体验园,去年五一期间,吸引游客6000多人,为当地群众创收6万余元,户均增收3000元。民宿乡村旅游,彰显了农村的土气,利用了乡村的老气,焕发了农民的生气,融入了时代的朝气。
充分发挥五顷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积淀,确定了建设“康养红色文化、康养自然观光、康养休闲农业、康养民宿体验、康养户外健身”五个乡村旅游区块的发展思路,让农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情风光,发展文、旅、农乡村旅游业。目前,南邑村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及红色革命体验主题广场建设初具规模,三道湾桃花源、龙咀子丁香花海宣传反响良好。在龙咀子村建设集加工、包装、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民族农特产品加工综合服务中心,进行纯手工回民点心制作、中华蜂蜜包装、野生木耳分拣包装、玉米糁子加工,增加群众收入,打响农特产品品牌。文旅融合开发大幕的拉开,可以让少数民族群众转变增收方式,快速致富,让消费释放、物资下乡、农货出山、群众增收。
五顷塬乡在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积极谋划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精准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点,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力促现代农业根基进一步巩固、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宜居乡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通讯员:赵双选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