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070211020000013000000/2023022800000006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2-05-11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统计信息 |
2022年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通报
一季度,全县上下紧扣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主动作为、应变克难,政策发力协同有效,疫情防控掌握主动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从全市排名看,1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5项指标排名全市中上游水平(即第二产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1位、地区生产总值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第5位),2项指标排名全市第7位(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项指标排名全市第8位(即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主要领域看,生产需求总体稳定,新兴动能加快成长,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后劲动能不断积蓄。
一、运行特点
(一)经济运行开局良好,“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一季度,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5亿元,增长205.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1亿元,下降9.7%。分结构看,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6.2:24.9:68.9,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基本持平,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增加16.6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减少15.8个百分点,下拉经济8.4个百分点。煤炭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有力推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升级,成为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二)生产领域保供有力,“稳”的态势持续呈现
1.农业生产平稳运行。一季度,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449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6%。主要农区气候条件总体有利,冬小麦长势好于预期,春耕春播进展顺利,畜牧业产能持续增长。猪、牛、羊、禽分别出栏1.6万头、0.3万头、0.5万只、2万只,分别增长23.7%、6.5%、23.2%、-67.8%;分别存栏7万头、1.6万头、1.8万只、12.4万只,分别增长11.3%、33.5%、1.5%、-26%。牛奶产量17吨,增长13.3%。
2.工业生产高效运转。一季度,随着核桃峪煤矿入规纳统,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334.5%,拉动GDP增长16.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从生产规模看,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9.9%,比1-2月份加快508.2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市(5.5%)634.4个百分点;规下工业增加值下降63.8%。从能源消耗看,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5244万度,增长9.9%;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8229吨标煤,增长29.5%;全社会单位GDP能耗下降2.9%。
3.建筑业增长潜力足。一季度,全县建筑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2%。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总产值1.6亿元,同比下降6.5%;签订合同额15.9亿元,增长566.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015平方米,下降71%。
4.服务业持续恢复。一季度,全县服务业整体受疫情影响较大,但保持持续性恢复态势。分行业看,金融业保持活跃,完成增加值增长13.4%,对实体经济保持较大支持力度,流动性供给合理充裕。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8.3亿元,同比增长35.8%、比年初增长6%;本外币存款余额108.1亿元,同比增长22.3%、比年初增长11%。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温和上涨,完成增加值分别增长0.2%、1.1%、2.1%。
(三)需求领域持续增强,“进”的动能蓄势发力
1.投资增长稳步扩大。一季度,全县在库项目29个(结转28个,新入库1个),同比增加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7%,增速比1-2月份回升71个百分点。分项目看,投资项目25个,完成投资额2.7亿元(其中,正宁电厂完成投资额1.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4%,甜永高速完成投资额0.1亿元、下降67%),同比增长37.8%。房地产项目4个,完成投资额0.1亿元,下降80.7%;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48.1%,商品房销售额下降50.4%。分规模看,50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完成投资额增长8.1%;5000万元以下项目18个,完成投资额增长1.3%。
2.消费市场逐步回温。一季度,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亿元,同比下降0.1%,增速比1-2月回升2个百分点。分规模看,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1亿元,下降2.97%;限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下降0.03%。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下降0.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城镇市场恢复比农村市场慢2个百分点。分业态看,批发业商品零售额增长1.3%,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受疫情多点突发和部分物价上涨的影响再次凸显,市场销售明显受阻,商品零售额分别下降0.4%、0.7%和0.1%。分消费看,餐饮收入0.3亿元,增长0.03%;商品零售2.9亿元,下降0.1%。
(四)“三个主体”不断增强,“质”的提升步伐加快
1.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76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8元,增长5.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比上年同期缩小0.04。从收入来源看,城乡居民“四项收入”(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全面增长。其中,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80%、增长4.3%;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50%、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5477元、2520元,分别增长4.5%、7.4%。从消费类型看,城乡居民“八大消费”各有所需。其中,城乡居民食品烟酒消费需求最大,分别占人均消费支出的30%、34%;城镇居民交通通信消费增长最快,增长8.1%;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增长最快,增长14.3%。
2.“四上”企业持续增多。一季度,全县累计在库“四上”企业23户,比上年同期新增5户。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新增2户(锦绣润发超市、鸿福超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户(顶旺肉食品加工企业、恒鑫茂混凝土企业、核桃峪煤矿)。
3.财政收支保障有力。一季度,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89万元,增长14.3%。其中,税收收入2055万元,下降3.8%;非税收入734万元,增长141.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292万元,下降3.4%。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共计23782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3.7%。
二、存在问题
虽然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但运行中既存在因客观条件限制发展受阻“产不出来”的问题,也存在因主观重视不够、协调配合不紧密“统不进来”的问题。
从客观原因看,第一产业增长放缓。一季度,占一产80%的畜牧业发展放缓,猪、牛、羊、鸡出栏量均未完成市级下达任务。特别是牛出栏量增长6.5%,比上年同期减少315个百分点;禽出栏量下降67.8%,比上年同期减少558个百分点,导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同期减少14.3个百分点,全市排名从上年同期的第1位滑落到第8位。第三产业增长乏力。一是今年以来,疫情对生产物流造成冲击,生产供给遭遇卡点堵点,产业链供应链不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特别是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和服务业活动明显减少。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分别下降3.3%、19.3%。二是纳入非营利性服务业核算的教育、卫生、机关单位工资总额下降幅度较大。教育行业工资总额下降44.3%,卫生和社会工作工资总额下降21.3%,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及社会组织工资总额下降32.4%,导致占第三产业50%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下降18.7%,下拉第三产业增加值10.3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8.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任务难度大。今年市级下达我县固定资产投资任务35亿元,县定奋斗目标43亿元,但从目前完成情况看,今年电厂22亿元投资50%的预付账款能否全部纳统尚有很大变数;在库项目看似剩余投资大,但有些项目还没有实际招标建设,有的甚至到2024年才能开工建设,迟迟报不了投资;金色阳光、御景豪庭、榆林子汇福豪庭3个房地产项目因无不动产证迟迟不能入库,房地产投资今年能否达到上年同期5亿元的水平尚难确定;高卓物流园项目投资虽然较大,但因无合同至今尚未入库纳统;加之一些项目虽然已开工建设,但建设迟缓,这些因素都对今年固定资产投资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上半年固投有较大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一是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的工资性收入因机业绩奖发放进度较慢,导致居民收入全市垫底。二是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三项收入仅占城镇居民收入的20%,占比过低成为城镇居民增收的“短板”。三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值虽然高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元,但由于上年基数较大,上升空间较小,加之一产增加值增长放缓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测算,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滑至全市第8位。特别是省上通报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全年如何赶超全省平均水平压力不小。消费市场需求偏弱。一是随着大宗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国内物流、用工等成本上升,导致限上企业经营更为困难、小微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一季度,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2.97%,比上年同期减少16个百分点;限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0.03%,比上年同期减少29个百分点。在疫情影响下,全市仅正宁、宁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下降趋势,对疫情影响的环节、程度在其他县区同样存在,还需进一步分析和调研。二是在库企业行业单一。全县在库商贸企业17户,大部分集中在食品烟酒、生活用品等行业,涉及服装、教育文化娱乐、机动车零配件、家用电器、家具及室内装修等行业的大个体和法人单位入库纳统数量乏陈可数。
从主观因素看,一是统计人员更换频繁。虽然县统计局每年多次对乡镇、企业统计员进行业务培训,但因乡镇、企业统计员更换频繁,对基本统计概念、流程和具体要求了解不深不透,基层报表管理混乱,台账续建不完善,数据填写差错、单位错误、逻辑错误、错行漏项、平均分配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存在基层报表数据来源无根的问题,经不起上级查询。特别是我们一直强调上报数据时要提前准备完善相关佐证资料以备查询,但总有部分单位佐证资料准备不充分,数据虽然按时上报了,但因无佐证资料导致查询最终核减,等于没有上报,这个问题在固定资产投资的上报上表现尤为突出。二是部门衔接沟通不紧密。统计部门与牵头部门、相关企业沟通交流不够经常、调研走访不够深入、下情掌握不深不细、日常工作中上报督促的多、培训交流的少、业务指导不够有力、帮促措施落的不实不细;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频繁、互通信息不够及时,没有形成统计部门、部门统计、乡镇统计、企业统计的联动机制,统计数据与部门数据有出入、不一致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三是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部门对经济发展全过程谋划、抓落实措施不够到位,对市场主体入库纳统不够重视,对统计数据“先入库、后报数,联网直报、数出有据,自下而上、逐级上报”和生产总值“上级统一核算、自上而下发布”的流程理解不够到位,进而造成责任部门抓促落实不够有力。例如,一季度畜牧养殖数据年初市级有任务,县级有分解,乡级有抓促、有落实,且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但从乡村上报的统计数据看,一些数据与任务差距较大,特别是畜禽出栏量下降幅度特别大,上下年度数据衔接不紧密,既不符合实际发展情况,也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不够、衔接沟通不及时、抓促不到位造成的,发展数据产出来了,但报不上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等于没有产出来。
三、对策建议
(一)主抓产业统筹指导。各经济主管部门要树立“管行业就是管指标、管指标就要懂统计”的理念,积极主动履行部门统计职责,对照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考核指标,及时研判、适时调度、精准施策,更好推进各行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1.第一产业:第二季度要实现增加值1.43亿元、增长43%(现价增速)的目标,农村农业部门、各乡镇政府要围绕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保粮、扩蓄、提果、增菜”总体方向,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扩大粮油种植面积的同时,狠抓畜牧养殖、蔬菜及瓜果生产销售。力争第二季度实现生猪出栏6.87万头,增加值0.26亿元,肉牛出栏0.76万头,增加值0.49亿元,肉羊出栏0.89万头,增加值0.04亿元,家禽出栏 10.39万只,增加值0.08亿元;力争小麦产量0.32万吨、增加值0.05亿元,露地瓜菜产量1.2万吨、销售收入0.51亿元。统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村级统计员业务培训、指导,动态跟踪、监测畜禽养殖户运营情况,夯实畜禽养殖源头数据质量,并强化与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乡镇的沟通、会商、预警,确保产统一致。
2.第二产业:第二季度要实现增加值4.21亿元、增长407%的目标,工业上,工信部门要及时跟进抓促生产状况不佳的企业,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促使地方工业企业多渠道销售产品、增加产能;要大力培育规上工业企业和大个体;要支持规下工业企业扩大规模、增加效益,特别要抓好规下样本企业的增产增收工作。油煤办要全力支持核桃峪煤矿第二季度生产原煤90万吨以上。建筑业上,住建部门要全力支持4户建筑企业提升资质,提高工程承揽能力,扩大建筑项目实物工程量,督促其按时上报数据,增加建筑业产值。
3.第三产业:第二季度要实现增加值9.8亿元、增长9.7%的目标,批零住餐业上,商务部门要稳住市场主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要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支持,发展服装、教育文化娱乐、机动车零配件、家用电器、家具及室内装修等限上批发零售企业,引导其入库纳统;要指导在库限上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开展促消费活动,鼓励居民县内消费,力争第二季度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6%;要加强对限下样本单位跟踪评估,对运营不佳、濒临关停的单位及时联系统计部门进行替换;要加强消费市场供需两端调研,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实用性,在打造内容丰富、品质精良、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供给的同时,注重体现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改善型消费需求。房地产业上,房产服务中心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指导金鹰学府、正德华府、新都丽苑等房地产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力争第二季度商品房销售4万平方米、增长1%,人员工资增长1.5%。非营利性服务业上,人社部门要支持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公益性岗位人员等重点群体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3个行业中再创业再就业,督促企业按时按点发放职工工资及各种福利;财政部门要按期发放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各项津贴、增资及科学发展奖。统计部门要加强对劳动工资样本单位数据的督查指导,确保源头数据真实准确。
4.固定资产投资:第二季度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增长14.3%的预期目标,发改部门、各项目牵头部门要统筹指导全县76个重点项目能开则开、能统则统,29个在库项目能快则快、能赶则赶,既要加快建设进度,又要完善项目支付凭证,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力争第二季度自有项目完成4.8亿元,煤矿完成1亿元,电厂完成8.2亿元。统计部门要加强与发改、工信、住建等部门沟通协商,摸排各部门新开工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协调指导解决项目入库存在的问题,帮促入库纳统,清理在库报结项目、该退则退,切实做到应统尽统。
5.城乡居民收入:人社部门要重点支持50户城镇居民收入监测户家庭成员的就业,财政部门要按期发放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各项津贴、增资及业绩奖,保障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民政部门要重点落实80户农村居民收入监测户低收入家庭的各种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农业农村部、各乡镇政府要重点加强80户农村居民收入监测户家庭成员的农牧业技术培训,落实国家各项惠民补贴,搭建农村居民就业渠道,拓宽苹果、中药材、生猪、肉牛、小杂粮等农产品销售渠道,保障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统计部门要指导城乡居民收入监测户如实、准确记账。
(二)厘清部门责任分工。各乡镇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竭尽全力产出来、按照程序入进库、依法依规报上来。一要固定统计人员,及时入库,无论哪个部门、企业、项目,凡是符合条件的都要及时入库纳统,夯实数据上报基础;要坚决杜绝因入库问题而导致数据不能填报问题的发生。二要提前准备,即每月1日开网之前,各牵头部门要根据计划及实际执行情况,督促相关企业将填报资料准备充分、准确、完善,确保开网即报,不遗漏、不差错、不误时;要全力防止因填报资料不完善导致省局审核认定不通过而造成数据无法上报问题的发生。统计部门一要开展常态化统计调研。紧扣“两型机关”创建要求,通过常态化调研加强与“四上”企业沟通交流,掌握企业经营现状、行业发展走势、统计工作开展等情况,建立调研记录和经济预测台账,提出对策建议,提供高质量统计服务。二要组织精准化统计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适时开展针对企业、乡镇、部门的精准化业务培训。对企业,注重统计指标、口径的解读,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统计台账,做到数出有据,特别针对新开工大项目、新投产大企业,采取点对点、面对面培训辅导,使企业统计员速学速知,准确掌握企业入库纳统的构成要素、时间节点,知晓数据填报的流程、规则,打通“最后一公里”;对乡镇,注重综合统计职能定位,既要对农业、投资、商贸、工业等专业业务知识进行培训,也要对最新的统计方法制度进行培训,使基层统计员掌握数据采集、加工的流程,提升综合业务水平;对部门,注重入库纳统要求及行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和指标变化的解读。三要加强前瞻性研判预警。要加强对重点指标数据波动情况的前瞻性分析与解读能力,深度挖掘数据背后规律,加强经济走势预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预测、早预警、早提醒、早建议,为加快全县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统计信息支持。四要强化针对性执法监督。针对个别乡镇统计站阵地建设“八有”不达标,个别村级统计室形同虚设,重点企业、项目少报、漏报、瞒报问题,加大统计执法监督检查,对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一查到底、件件必核、件件落实,确保统计数据不发生瞒报、漏报现象。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