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070211020000013000000/2023022800000030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2-03-16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统计信息 |
消费市场稳中趋长 消费潜力亟待挖掘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正宁县消费品市场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全县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人们在生活消费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场商品供应总量持续扩大,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消费市场呈现出繁荣活跃、稳定增长的良好新景象。
一、正宁消费品市场的特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作为衡量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经济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消费品市场的繁荣活跃同时也是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自改革开放以来,正宁县的社零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200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突破了1亿元、201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突破了10亿元大关。2018年,全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965.3万元,是1978年1456万元的132倍。
(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随着正宁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耐用消费品档次明显提高。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3%,比1985年下降23.5个百分点;2018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5%,比2002年下降16.6个百分点;在耐用消费品上,全县居民经历了三次大的消费结构升级: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为代表的消费结构;二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洗衣机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被称为“新四大件”;三是21世纪初至今,以汽车、住房、通信、旅游为主导的享受型消费结构。曾经不敢奢望的移动电话、电脑、汽车已走进寻常百姓家,真是今非昔比。每一次升级所带来的购买力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城乡居民从几十元、千元和万元级消费,向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的消费转变。消费结构也由衣、食消费向住、行、享受服务消费转移。
(二)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促进竞争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强。全县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多条流通渠道、多种价格参与竞争的新型流通格局。从改革开放初期,公办商店到现在遍布大街小巷的超市,综合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平价商场、专卖店、快餐店等营运而生。总代理、总经销、连锁经营、物资配送、邮购、网上交易、分期付款等具有现代气息的经营形式不断涌现。私营、个体及其他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有及集体经济所占市场份额大幅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显著提高。市场流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全县商品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商业网点遍布城乡,至2018年末,全县批零贸易业企业单位有256家、住宿餐饮业企业单位28家,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个体经营户共2752户。
(三)居民购买力不断提升,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惠及民生的经济策略的实施,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156.61元,人均消费支出20202.1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69.71元,人均消费支出6763.48元,是1985年182.8元的37倍。由于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促进居民购买力不断提升,带动了消费品市场总量的大幅攀升。按总人口计算,2018年全县人均零售额达到7838.5元,是1978年的89倍。
(四)城镇市场相对活跃,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增收政策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惠农政策的深化、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的广阔发展空间将逐渐打开,不仅大大改善了农村的流通基础设施,而且明显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69.71元,同比增长8.8%,增速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出1个百分点。可见,农村消费市场隐藏着巨大消费潜力。2018年,全县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0981万元,占全部零售总额的68.2%,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0984.3万元,占全部零售总额的31.8%。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相比,目前尽管占比较少,但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农村市场占较大的比重。目前,城镇市场发展和回旋的余地相对较小,而农村市场正处在需求旺盛,快速成长的时期,充满着无限的发展机遇。
二、存在的问题
回顾多年来正宁县消费品市场发展历程,可喜的变化,人们既看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切身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制约因素。
(一)全县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拉动力不足。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的发展对全社会贸易流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限额以上零售额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越大越能够推动社会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9月底,全县限额以上企业仅有9家,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687.8万元,企业大部分都分布在县城区域,乡镇基层仅有2家企业。全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对全县的总量拉动小,占比低,存在限额以上企业规模偏小,散的问题,全县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品牌企业较少。
(二)消费品市场四大行业发展不均衡。消费品市场由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构成,全县依托地理特征、经济优势,加快发展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发展迅速。行业发展各具特色,但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行业单位数量上来看,截至2018年底,批发业和住宿业行业单位数量偏少,批发业行业中企业单位有31家,个体经营户为34户;住宿业行业中企业单位有12家,个体经营户为56户;零售业中企业单位有224家,个体经营户为2230户;餐饮业中企业单位为16家,个体经营户为432户。零售业单位数量占四大行业总量的80.46%。从行业单位总量来看,2018年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9.19亿元,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0369.1万元、151209.9万元、388.1万元、19998.2万元,从数据总量可以看出,四大行业中,零售业仍然是消费市场发展的主导力量,住宿业亟须加强发展。
(三)网购导致消费外流现象严重。全县传统商贸流通业所占比重过大,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发展缓慢。由于网购方便、快捷、价格优势,而且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交易,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导致近几年网络购物增长强势,对实体商业冲击很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居民消费分流,影响了全县零售额的增长,有很多实体店艰难维持经营。
(四)消费市场缺乏新型消费热点。一是由于近年来全县限上单位涉及领域有限,导致多种商品没有纳入限额以上统计范畴,造成批发业、零售业类别不全。二是全县消费品市场投入不足、商品层次结构欠缺、品牌连锁经营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居民想消费但无供给,直接造成购买力分流,且当前新型消费热点尚未形成,传统热点商品消费增长趋于平缓,仅靠刺激性措施,只能影响短期购买力,难以对消费品市场发挥长效作用。三是由于交通的日益便捷,居民对去周边大城市的消费意愿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群体在西安、西峰等外地购房、买车、送孩子上学,导致我县一部分高端消费外流严重。
三、对策建议
(一)培育壮大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一要继续做大、做强现有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充分发挥现有限额以上企业带头作用,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引导其规模发展,为全县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的持续增长提供保障;二要重点培育一批限额以上企业,形成新的规模零售额增长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生命力。
(二)挖掘旅游优势资源,增强旅游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加强景区建设力度,加快景点建设步伐,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合作,确保旅游景点建设有序进行。二是全力推行旅游饭店质量等级管理制度,积极衔接省市相关部门对全县设施设备、服务质量达标的宾馆进行星级评定;定期组织开展宾馆饭店专项整治,扩大住宿容量,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接待能力。三是健全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开通各个景区点之间的旅游、公交专线,实现各景区景点的完全对接,最大限度满足游客旅游消费需求。四是加大旅游纪念品、工艺品、风味食品综合开发力度,引进和培养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研究人才和文化创意策划人才,创作既时尚美观又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联合县剧团等相关部门,创作一批展现景区文化内涵的文艺剧目,增强旅游景点吸引力。五是要在餐饮上突出风味,积极探索系列化、商品化经营路子,组织开展“正宁名优小吃”评选活动,精细开发一系列地方名优小吃;六是通过培训、研讨、举办论坛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导游人员、讲解员的素质,组建导游服务中心,支持旅行社快速发展,带动全县旅游市场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增强旅游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
(三)外引内扶,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一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出台促进通信、金融与流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互相支持、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适应流通信息化、电子商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通过项目、资金等方面政策倾斜,不断支持示范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培训、专业人才引进、职业技术教育等,促进电子商务企业快速发展。二是完善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全县已建成的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发挥其专业性作用,向上加强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对接,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网店建设、业务咨询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加快建设快速、融合、安全、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推进全县公共场所、服务场所的无线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的建设力度,实现互联网宽带村村通、通信网络户户通。三是健全电商人才支撑体系,积极引进电子商务实战经验丰富,能够独立思考、敢于开拓,快速切入企业电子商务类岗位的“楔形人才”。采用联合高校企业共同培育,与省内大中院校共同成立电子商务实践基地,引导县职中等本地职业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等多种方式,建立以市场和企业为导向的,打造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高电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积极推进企业改变传统经营模式,打造企业新亮点。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全县中小企业竞争力。二是大力实施名厨、名菜、名店三大品牌工程,提升餐饮业整体水平,将“名店”作为政府扶持发展重点,营造良好的品牌竞争氛围,支撑和壮大餐饮规模,逐步改变全县传统餐饮业现状。三是推进“互联网+”行动,鼓励有条件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改善消费者购物体验,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共同产生叠加效应和聚合效应,推动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融合发展。
(五)综合施策,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针对全县农村商贸流通市场问题,要加大力度,综合施策,努力缩小城乡商贸流通市场发展的差距。一是要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作为重中之重,让农民能够消费;二是要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在乡、村两级开设连锁或直销门店,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降低农民消费成本,解决“卖难”、“买贵”问题,让农民便于消费;三是要注重农村消费市场秩序的标本兼治,建立健全农村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让农民放心消费。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