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无障碍
|
关怀版

正宁县人民政府

统计局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3070211020000013000000/2024022900000008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4-02-29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统计信息

2010年正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 【字体: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主题,努力构建“两个格局”(煤电一体化开发、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实施“两大战略”(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大力推进“三项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和谐社会),全力开发“四大资源”(黑,煤炭石油;绿,农产品;红,红色旅游;黄,黄土地域文化),全力以赴抓落实、干到位、求突破,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速加快、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态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巩固,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综  合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5亿元,增长11.98 %;第二产业增加值2.41亿元,增长21.7%;第三产业增加值6.94亿元,增长17.9%。经济总量比2005年的6.32亿元增加9.18亿元,年均增长19.6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42.8:15:42.2调整到2010年的38:16:46。

二、农业和农村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9亿元,增长22.17%,其中,农业产值8.13亿元,增长21.92%;比2005年的3.74亿元增加4.39亿元,年均增长16.8%。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2.45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8.17万亩,比上年下降2.66%;粮食总产量89983吨,比上年下降0.05%。蔬菜种植面积7.8万亩,实现产值2.05亿元,同比增长30.1%;油料种植面积9.86万亩,实现产值0.79亿元,同比增长21%;畜牧业实现产值0.55亿元,同比增长10.8%。烤烟种植面积3万亩,收购烟叶7713吨,实现税收700万元;新栽苹果5万亩,果园面积达到19.82万亩;猪、牛、羊出栏数分别达到2.26万头、0.59万头、0.82万只。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个,农民教育培训4.05万人,农牧业示范点建设54个;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83台。人工造林6500亩,封山育林9000亩;流域治理40.4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新修梯田3.05万亩。扶贫整村推进6个续建项目已通过省市验收,新开工5处,扶贫资金到项目比率85%,减少贫困人口3000人。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组织实施省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15个,编制完成剩余24个村庄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完成投资1.56亿元。完成危房改造2600户,建成农村无公害化生态厕所2000座,省市在正宁召开了农村改厕现场会。自来水入户累计达到3.29万户,入户率由2009年的34%提高到40.13%。

三、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250万元,同比增长23%,比2005年的2737万元增加6513万元,年均增长2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010万元,同比增长36.1%,比2005年的280万元增加2730万元,年均增长60.8%;出口供货值完成2748万元,同比增长55.2%;万元GDP能耗降低5.8%,建办循环经济示范企业2户,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80%,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控制在约束指标之内。煤炭资源开发进展顺利,尤其是华能、中铝、唐山嘉华等国内大型集团公司参与开发,年产800万吨的核桃峪矿井获得国家批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484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其中: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5045平方米,总产值19475万元,上缴税款499万元,房屋竣工面积292194平方米,产值14475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36亿元,同比增长36.6%,比2005年的4.31亿元增加43.05亿元,年均增长61.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44亿元,同比增长35.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2亿元,同比增长39.8%。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6.7亿元、11.8亿元、18.8亿元,分别增长24.5%、16.2%、69.8%。

房地产开发健康发展。全年房屋施工面积61270平方米,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5328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2219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4420万元。

安居工程取得新进展。建成保障性住房330套20655.78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72套6541.40平方米;廉租住房258套14114.38平方米。在建156套8849.6平方米,有效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比2005年的2.76亿元增加4.2亿元,年均增长20.3%。其中批发业零售额11368万元,增长21.39%;零售业零售额完成51032万元,增长18.72%;住宿业1850万元,增长15.1%;餐饮业5300万元,增长15.67%。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9497元,增长17.9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47元,增长29.48%。商品市场交易保持较快增长,年末拥有商城和集贸市场13个、8.1万平方米。

招商引资工作步伐加快。县外引资10.65亿元,到位资金6.77亿元,同比增长59.7%,资金到位率63.6%。出口创汇完成1297万美元。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全县乡村道路建设迈上新台阶,截至2010年底全县通村油路412公里,组织实施县城街道油罩等重点工程,新修通村油路、水泥路38.3公里。完成客运量137.1万人,客运周转量18437.6万人公里,货运量134.2万吨,货物周转量8925.7万吨公里。

邮政通讯快速发展。全县完成邮政通讯业务总量5596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621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400万元,移动业务总量3175万元,联通业务总量400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4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40万户。互联网用户达4885户。实施电力项目17个,建成无线通信基站120个。

旅游业较快发展。编制完成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和黄帝文化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建成邓小平旧居、习仲勋旧居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已对外开放。县内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为世所珍,有古迹斑斑的仰韶文化遗址、闻名遐迩的黄帝古冢、穿境而过的秦直道、蓊郁苍劲的汉古柏、风韵犹存的宋承天观碑、雄伟壮观的明赵氏牌坊、傲然挺立的清铁旗杆,风景优美的“八仙疙瘩”、调令关,都是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和投资开发的处女地。民俗文化产业更是绚丽多彩,香包、剪纸、刺绣等工艺品古朴典雅、巧夺天工,被誉为“活的文物”,深受专家学者和游客喜爱,手工香包《小布老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7105万元,比上年增长22.6%,比2005年的4595万元增加12510万元,年均增长3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638万元,同比增长25.7%(增速是剔除煤田采矿权出让金收入后计算)。一般预算支出88830万元,增长20.6%,比2005年的21609万元增加67221万元,年均增长32.7%。农林水事务、环境保护、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分别为11143万元、6460万元、771万元、15354万元、6552万元,分别增长21.5%、97.3%、177.3%、-2.0%和-2.5%。

金融业平稳运行。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企事业存款0.58亿元,增长2.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62亿元,增长14.1%。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8亿元,增长8.2%,其中:短期贷款1.01亿元,下降68.5%;中长期贷款4.82亿元,增长119.9%。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县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20万元,增长45.39%;支付各类赔款及期满给付业务3545万元,增长16.61%;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600万元,增长0.78%,支付各类赔款及期满给付业务817万元,增长2.13%。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严格落实中小学财务管理规定和“校财局管”制度,实行月报账制度,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财务审计监督。试行小学校长末位淘汰制和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教师末位降格分流制,落实绩效工资,实行职称评聘分离,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成功举办全县首届中小学校长论坛,为学校科学管理增添了强大后劲。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53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93所,教学点13所,幼儿园30所(其中公立3所,私立27所);在校学生40226人,其中高中5675人,初中11903人,小学15515人,职中2342人,在园(班)幼儿4791人;在册教职工2927人,其中专任教师2637人。高考二本以上进线322人,进线率16.8%,其中应届生进线234人,进线率14.9%;总进线达1806人,总进线率94.9%。

“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2010年,全县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808万元,其中拨付各学校公用经费1312万元、烤火费183万元、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费313万元,补助家庭贫困寄宿生8681名,为34298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课本费。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论证储备科技项目3项,上报省、市科技项目16个,立项14个,其中,省列1项17万元,市列13项39万元,共争取项目资金56万元。县列科技计划项目8项305万元。县紫苏保健油厂投资957万元,引进紫苏油加工生产线一条。紫苏糖果获国家专利,“紫苏麦后免耕移栽”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紫苏生产技术的空白,紫苏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荣获庆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立正宁县科技入户工程宣传培训服务队,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62期,宣传培训群众3万人(次),骨干培训3600人,培育科技示范户3100户。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正宁县“双节”文化活动,“十二运”期间,组织了以县城职工为主体的 “锅庄舞”、“健美操”、“太极扇”、“太极剑”、“太极拳”、“跳绳”、“呼啦圈”等专场文艺演出;“五一”、“七一”、“十一”期间举办了“红歌演唱会”、书画展览、篮球比赛、戏曲公演等活动。以香包、刺绣、剪纸、泥塑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产业呈现出了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和可观的经济效益,2010年,全县已发展50户以上规模村13个,从事香包生产2万多人,年生产香包70万件(套),产值达1500多万元,有艺术大师国家级49人、省级67人、市级97人。小戏创演完成新创剧目3个(三人桥、伯乐相驴、游园逼宫),县剧团送戏下乡278场次,收入19.3万元。向国家呈报了正宁木偶戏、王录拉板糖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开展大型专项整治活动,共吊销文化许可证2家,网吧停业整顿3家,罚款3.6万元,收缴盗版光碟、教辅图物260多册。

体育事业实现新跨越。组织和开展了“县直机关职工羽毛球、象棋比赛、建筑杯篮球运动会、甘肃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红色之旅、精彩陇原’火炬传递活动正宁县火炬传递仪式、首届农民运动会”,省十二运,取得了4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实现了我县参加省运会的新突破。

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县各医疗单位办公条件、基础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和推进。初步完成和续建了卫生监督所业务综合楼、乡镇卫生院办公楼、住院楼等项目建设,完成县医院整体搬迁的总体规划。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910万元征地40687平方米(61亩),将县医院整体搬迁到长乐北路,规划总建筑面积34976平方米(其中:门诊楼13600平方米,住院楼11476平方米,综合服务楼3900平方米,康复楼5000平方米,传染病楼1000平方米)、项目投资1.1亿元,搬迁工程进展顺利。2010年,合作医疗参合农民已达到196008人,参合率96.4%,筹集资金2185.14万元。扩大报补范围,累计住院报补9668人次,支付统筹资金1716.8万元;门诊报补105135人次,支付统筹资金199.77万元,占实际到位基金的87.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年共接诊门诊病人7036人次,业务收入27.62万元,其中医疗收入8.38万元,药品收入19.24万元,让利患者3.4万元。

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全县总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质达标率91%,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城区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污染指数53,同比下降7.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Ⅱ级,良;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Ⅰ类昼间标准,交通干线噪声均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Ⅳ类区昼间标准要求。完成了县城垃圾填埋场和县城东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评监管及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县城污水处理厂完成初设批复工作。通过新建农村沼气池2000座,完成削减化学需氧量78.85吨,年削减率2.65%,累计削减率11.83%;县城东区集中供热完成后,拆除20台常压锅炉,减排二氧化硫32吨,年削减率3.1%,累计削减率12.62%。积极配合市监测站对我县空气、噪声、地表水、生活污水及县医院等重点区域两次例行监测工作。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保障和社会公共安全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10年公安户籍人口23.79万人。全年出生2651人,其中:男1433人,女1218人,男女出生性别比117.7∶100。全县人口出生率11.21‰,人口自然增长率5.3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45元,增长17.5%,比2005年的1865元增加1580元,年均增长13.1%,2010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2%。根据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95元,增长20.13%,比2005年的5134元增加6861元,年均增长18.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497元,增长17.96%,比2005年的4128元增加5409元,年均增长18.23%。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7793人(不含私营),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458元。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累计完成参保4346人(其中在职参保人数3474人),其中新增缴费564人,完成基金征缴1365万元,完成历年清欠20万元;失业保险完成参保5255人,其中新增缴费361人,完成基金征缴186万元,完成历年清欠9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完成参保11835人,其中新增缴费2950人,完成基金征缴1200万元;工伤保险完成参保2161人,其中新增缴费451人,完成基金征缴18.3万元;生育保险完成参保6764人,新增缴费261人,完成基金征缴18万元;居民医疗保险完成参保9687人,覆盖率达到99.56%,完成基金征缴25.92万元。全年发放养老金1107.12万元,占支出控制计划的77.9%。发放失业救济金27.7万元,支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386万元,支付生育保险7.4万元,支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77.2万元。全年共发放各类人员医保卡1.6万张,注入门诊资金550多万元,在全县22家定点零售药店刷卡5.6万元。2010年10月1日,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县已完成参保人数12.26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145.97万元,人均缴费94元,参保率达到91%;发放养老金23999人430.0241万元,发放率达到98%。

社会救助有了新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城市低保工作,全年累计为全县4987户、12717人发放保障金及生活补贴612.8万元,人均月补助163元,比上年提高了14%。农村低保工作,全年累计为全县5697户、18356人发放保障金1126.45万元,月人均补助50元。全力抓好减灾救灾工作。建成灾民建房规模示范点28处、336户。建成村级五保家园10处、95户,发放灾民建房资金1091万元。全年共发放救灾救济资金263.28万元,有效解决了8960户、3.49万名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2010年,全县申报审批五保对象73名,五保对象累计达到1090名,集中供养人数213名,占总人数的23%。按标准发放供养经费157.32万元。建成县福利服务中心和永和镇中心敬老院,建筑规模达到4500平方米,当年新增入住五保户106名。

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全县共发各类刑事案件299起,破获146起,破案率48.8%;共受理治安案件852起,查结811起,查结率95.2%,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092人。初步评审达标的“平安家庭”达5.2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80%,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平安创建活动的进展。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0起,死亡10人,受伤21人,直接经济损失3.0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13%、22.2%,受伤人数、死亡人数持平。

 

公报注释: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