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2024年度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县域概况
1.自然生态条件
正宁县地处甘肃省东部,东与陕西省黄陵县隔子午岭相望,南与陕西省旬邑县接壤,西与陕西省长武县以泾河为界,北邻庆阳市宁县。县域总面积1331平方公里,辖8镇2乡,下设94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以及677个村民小组。全县耕地面积为42万亩,总人口24.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比达58.4%。正宁县位于大陆腹地,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半湿润气候,季风影响显著。年平均降水量62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447.4小时,气候条件优越,有利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2.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23年,正宁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9.08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20.34亿元,增长68.9%,第三产业增加值19.66亿元,增长4.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8%,展现出强劲的工业发展势头。固定资产投资略有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6亿元,增长3%,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776.34元和14219.08元,分别增长6.2%和7.5%,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3亿元,增长86.7%,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3.区位优势和财政状况
正宁县地处“甘陕桥梁”和“关陇襟带”的核心位置,是甘肃省的东大门,与陕西省接壤,毗邻关中平原城市群,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国道211线、327线穿境而过,银西高铁、甜永高速建成通车,交通网络完善,对外连通度和开放度日益扩大,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尽管正宁县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但总体规模相对有限,仍无法完全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财政压力。
(二)地膜覆盖与回收再利用状况
我县覆盖作物以玉米、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烤烟为主,覆膜面积最大的作物为玉米,覆膜率最高的是烟草,覆膜率达到100%。覆膜玉米主要集中在西坡镇、永正镇、五顷塬乡、三嘉乡等子午岭临缘及四郎河川区。烟草种植区域集中在榆林子镇、永正镇,中药材、蔬菜主要集中在宫河镇,每亩地膜用量8-10 kg,地膜厚度以0.015mm为主,在覆膜方式上,主要采用全膜覆盖和局部覆盖两种方式。2023年全县农膜覆盖面积18万亩,其中玉米覆盖面积8万亩,薯类1万亩,烟草1.51万亩,中药材 3万亩,蔬菜3.4万亩,其他1.09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0.6万亩,全县农膜使用量1720吨。全年回收废旧农膜合计1476吨,回收率达85%,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地膜回收和再利用产业链。
(三)地膜生产和再利用情况
正宁县无地膜生产企业,销售的地膜主要来自于政府采购及县内农资门市销售的周边地区如合水县、天水市的产品。全县有加工再利用企业2家正常运行,将废旧地膜生产加工成为塑料凳、水果周转筐、垃圾桶及塑料再生颗粒等商品,年生产能力1600多吨,年处理废旧农膜2000吨,生产的产品通过订单方式销往陕西,宁夏,甘肃的天水、平凉等地及周边地区。
二、基础条件
(一)县域内地膜回收利用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正宁县依托中央和省级财政项目资金,地膜回收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膜回收站点网络,共有高标准废旧地膜“以旧换新”回收站点11个,从业人员达20多人,年回收能力达到500吨。此外,正宁县还有2家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2000吨。构建了县有回收企业、乡(镇)有回收网点、村有回收站的回收网络,做到废旧农膜回收全覆盖。
(二)县域内地膜残留监测工作持续推进
自2018年起,正宁县对布设在10个乡镇的10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连续六年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所有使用过地膜的农田土壤均存在残留污染,污染程度因地区而异。2018年至2023年,地膜残留量从1.72kg/亩逐年下降至0.86kg/亩,表明地膜残留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根据六年间的数据计算,正宁县的年均地膜残留量为1.163kg/亩,这一数据虽然显示出残留量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正宁县在地膜残留监测和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将继续加强监测和治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正宁县坚持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着力构建行政推动、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有效促进了废旧农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一是宣传发动扎实有效。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群众会议、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宣讲以及乡村大喇叭等形式,大力宣传《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以及废旧地膜的社会危害性和回收利用的经济效益,广泛动员群众大力回收废旧地膜、清理村庄垃圾,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群众捡拾回收意识;二是回收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全县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膜回收站点网络,共有高标准废旧地膜“以旧换新”回收网点11个,有效促进了废旧地膜回收。三是建立了督查监督机制。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同安排、同检查,成立专项督查组对各乡镇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开展专项巡回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了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
三、实施必要性
为了实现农田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至关重要。首先,通过该项目,能够为我县推广应用0.015毫米及以上加厚高强度地膜提供资金保障,降低农民使用成本,并从源头上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这有助于提升废旧农膜回收率,争取到2025年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从而为我县农田“白色污染”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也是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的需要。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不仅可以起到保墒增产的效果,还能大量减少废旧地膜的产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降低广大农户生产经营成本。此外,加厚高强度地膜的推广还有利于机械化拾捡,能有效促进全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目标和任务计划
(一)试点规模与布局
通过高强度加厚地膜推广应用,推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烤烟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的绿色种植。采用“以点带面”策略,精选示范点,分层次、分区域推广0.015毫米以上加厚高强度地膜,总规划面积10万亩。具体布局上,将优先在关键区域设立核心示范片,逐步向外扩展,形成涵盖万亩、千亩至百亩规模的示范点网络。通过高标准的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全县各乡镇广泛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实现农田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建设内容
围绕双垄沟播玉米、烤烟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标准化种植,采取以点带面促推广,示范推广0.015毫米以上加厚高强度地膜10万亩,其中:双垄沟播玉米8万亩,烤烟1.3万亩,中药材0.7万亩。一是结合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示范种植,创建“12345”地膜科学使用示范片(点)。建成四郎河川区万亩示范片1个,宋畔-伍畔-高红、西渠-孟河-龙咀子2个5000亩示范片,董庄-李家川-蔡峪、月南-韩坳-柴桥子、松树坪-关川3个2000亩示范点,佑苏-冯柳、刘堡子-王沟圈-东龙头-纪村、苟仁-西沟、后坡-狼牙洼4个1000亩示范点,东关-松树、南住-堡住-友好、长乐塬、南庄-宫河-王录、西头-南邑5个500亩示范点,辐射带动全县10个乡镇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8万亩。二是围绕烤烟标准化生产,创建2个千亩地膜科学使用示范点。在榆林子中巷、永正镇纪村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2个千亩地膜科学使用示范点,辐射带动全县1.3万亩烤烟生产全部使用0.015毫米以上加厚高强度地膜。三是结合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地膜科学使用示范点3个。在宫河镇南庄、宫河、东山头等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7000亩。形成一套推广模式和技术路径,为后期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三)主要目标
计划在全县范围内,特别是在玉米和烟草等主要覆膜作物的集中种植区域,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10万亩。这一措施旨在减少农民的使用成本,激发他们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的积极性,并从源头上确保地膜的可回收性。将通过“试验示范,以点带面”的方式,逐年扩大推广面积,目标是到2025年底,全面建成废旧农膜的机械化回收网络体系。期望通过这些措施,废旧农膜的回收机械化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农膜处置率达到83%。至“十四五”计划结束时,地膜的科学使用与回收利用水平将全面提升,农田中的“白色污染”问题将得到有效控制。在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的过程中,我们将重点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增加它们在推广使用此类地膜中的比重,同时提升机械铺膜和揭膜的规模化生产水平。
(四)实施主体与方式
该项目由正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乡镇共同组织实施。县农技中心负责物资采购、产品质量把关和技术指导,各乡镇负责地膜使用统计、分发和落实属地责任登记造册等工作。
(五)时间安排
自2024年6月项目任务下达之日起,项目即启动。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与上报工作将在7月20日前完成。继而,将着手进行示范点的规划与选址,并对全县各乡镇2025年的覆膜计划面积进行统计。根据统计情况进行任务分解。农技中心将负责宣传动员及地膜采购,并确保在11月底前完成采购流程。2025年春季,开始顶凌覆膜,确保在5月中旬前,10万亩加厚高强度地膜的覆膜顶凌覆膜任务全面完成。
五、补助标准及推广机制
(一)推广机制
为了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将采用多层次的推广机制。首先,通过建立示范片(点),让农民和农业组织亲眼见证新技术的优势。其次,通过提供地膜实物补助的措施,以降低农民和农业组织采用新型地膜的成本,提高采纳积极性。同时,项目还将开展废旧地膜“以旧换新”,鼓励回收和再利用。最后,通过奖励补贴的方式,激励回收网点的运营,以及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企业的参与,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地膜使用和回收体系。
(二)补助方式
补助方式采用自筹和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使用0.015mm加厚高强度地膜进行农作物覆膜的种植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每亩将给予3kg地膜的补助,群众每亩自筹加厚地膜7kg,按照覆膜面积予以相应的物资补助,通过提供地膜实物补助,同时开展以旧换新业务,形成地膜销售、使用、回收的完善产业链条,建立常态化回收运行机制。补助发放将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确保资金高效利用。农技中心将协同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宣传与执行监督,保障政策落地生效,推动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项目资金使用计划
甘农科发〔2024〕7号文件下达我县项目资金300万元。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结合项目实施需求与我县实际情况,拟安排采购加厚高强度地膜300万元。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为主,科学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10万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切实做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县上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县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分管领导,10乡镇乡(镇)长及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二级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正宁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做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部门协调,保障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同时,成立具有农业专业技术职称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是推进农田废旧农膜污染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兴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强政策扶持。县财政统筹安排涉农资金,保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需要,加大加厚高强度地膜采购量,并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积极宣传动员群众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同时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水、信贷、税收和回收加工机具购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三)严格项目管理。落实项目管理机制,强化资金使用全程监管,遵守项目资金拨付程序,准确报送项目执行进度,确保项目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针对项目实施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措施,强化项目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加强督导检查,确保项目资金安全使用,积极衔接相关部门,加快项目资金支付进度,确保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严把政府补助地膜招标、产品抽验、发放等各个环节。
(四)加强督查指导。坚持把地膜科学使用工作作为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要内容,纳入各乡镇人民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层层传导压力,夯实工作责任。对工作不力、进度缓慢、成效不明显的部门和乡镇,予以通报,并根据情况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县农业农村部门加强项目建设的督导检查,指导各乡镇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利用,建立定期工作调度机制,适时采取“核台账、查供应、看地头、访农户”等措施,加大对加厚高强度地膜应用推广面积落实情况的核查力度。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加强与各执法部门的沟通配合,形成执法监管合力,切实加大对经销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销售、使用不符合相关标准地膜的违法行为。县农技中心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认真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示范推广,加强科技服务,科学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加工、利用社会化服务。
(五)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乡村“大喇叭”、公众号、微信群等媒介,加大对加厚高强度地膜使用回收试点工作的宣传培训力度,通过讲道理、摆事实、算效益账,大力宣传加厚高强度地膜利用的经济效益,引导和规范农民及新型经营主体科学使用,积极回收地膜,同时要靠实生产者、销售者依法履行回收责任,为推动全县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将有效调动农户参与废旧地膜捡拾交售的积极性,通过“以旧换新”,农户将获得新的地膜,亩节约地膜采购成本100元左右,间接增加了收益。
(二)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增加收入。群众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为乡村振兴贡献农业环保力量。
(三)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农村废旧地膜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农田地膜残留量显著减少,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附件:1.正宁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2.正宁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技术指导小组
正宁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18日印发
(审核:王迎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