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正宁古属阳周,北魏建制,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有悬挂灯笼的习俗,特别是春节、元宵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要挂灯笼,以营造喜气祥和的节日气氛。元宵节这天,有舅家给小外甥或干大给未成年的干儿子送灯笼的习俗。元宵之夜,全家出动,游灯、赏灯,闲逛看烟花,孩童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玩闹嬉戏,最受欢迎的就数手工花灯。元宵挂花灯、提灯笼的习俗源于汉初,盛行于隋唐,清末至民国时期达到顶峰。两千多年来,制灯、挂灯、赏灯,已成为民间文化习俗中耀若星子一面。“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
    2024-12-11
  • 正宁木偶戏俗称“肘胡子戏”或“泥头子戏”,是一门集音乐、演唱、绘画、雕刻为一体的综合戏剧艺术。以内容的质朴美、形式的原生态美、演艺的兼容美、音乐的和谐美长期根植于民间,成为正宁农村群众世代传唱的特色“绝活”。木偶戏演唱极为方便,几个人找一处不大的空地,拉一块幕布,演员隐在幕后操纵着木偶表演。如今,正宁县木偶戏在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同时,主动适应新形势,去掉帷幕遮挡,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所有动作、演技尽显观众眼底,同时创编新剧目,歌颂农村新面貌新风尚,使这一非遗文化在当代重放异彩。2008年8月木偶戏被...
    2023-01-10
  • 正宁唢呐艺术是陇东唢呐三大派系中的一种,其自明代传入县境,清代初期有秦腔班社广泛活动于民间,唢呐已进入民间班社乐队作为伴奏乐器,经历数代艺人不断传承加工,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广泛的民俗应用、丰富的演奏技艺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我国浩瀚的民族民间音乐中独特乐种之一,成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庆阳“音乐方言体系”,深深熔铸在正宁人民文化生活中,被人们熟知和喜爱。2007年9月,正宁唢呐被列入庆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2-10-15
  • 核桃峪柳编技艺主要是指核桃峪簸箕编织技艺,它用一年生柳条,经过备料、炮制柳条、做舌头、捋篾、编织、包边、整形七道工序,在簸箕窑子里纯手工编结而成的一种生活用具。其工艺据说是公元1489年杨姓祖上从山西曲沃县侯马乡移民时带来的,距今有500余年的历史,虽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传承而唯独没有改变其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2013年6月正宁核桃峪柳编技艺被列入庆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1-10-20
  • 正宁窑洞民居文化历史久远,早在远古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挖窑洞居住,《诗经》称“陶覆陶穴”。正宁窑洞主要可分为明庄窑洞、地坑院窑洞和箍窑三种。明庄窑选址避风向阳,避湿就干;地坑窑一般在平原上修建,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箍窑一般是用土培、砖和麦草土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洞宽敞舒适,冬暖夏凉,极适合人们居住。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中国西北民间建筑的一大特点,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遗产。2007年9月,正宁窑洞民居文化被列入庆...
    2021-09-14
  • 正宁香包绣制是以正宁香包为代表的一切刺绣制品。狭义上讲,是指装有除潮辟秽、芳香四溢中草药的“荷包”、“耍活子”、“绌绌”;广义上讲,它既包括实体造型香包,又包括各类刺绣制品。其起源于先周,兴盛于战国、垂青于唐代,是具有礼仪佩戴、装饰审美、定情馈赠、生活实用等功用的工艺品。目前,正宁县及周边100多户群众加入香包绣制这一传统文化的行列,年创收入200万元左右,走上了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道路。2017年10月正宁香包绣制被列入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1-08-09
  • 当地称丧仪为“白事”、“埋人”。丧仪简繁各异,厚薄不同。“善终”与“凶亡”丧事有别。全县皆为土葬。 送终 儿女守护父母去世称“送终”。此时,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掌柜的”谁当、事业谁继承、财产处理法、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身后事,俗叫“托家事”。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同时,舅家、娘家人提出办丧事的条件一般要尽量满足。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前须把寿衣穿上。寿衣多是及早准备好的。旧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
    2021-08-05
  • 2021-06-17
  •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东依巍子午岭,西临蜿蜒泾河水,全县辖四镇六乡,总人口24万。正宁剪纸(俗称“剪窗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可追随至西周,至今仍是人们节庆婚嫁活动中和美化门庭居室中寄托人们祝福平安、祈求幸福的美好祝愿,其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线条粗犷、流畅,有花鸟、人物、兽禽等,是收藏、装饰、馈赠亲友的人间艺术佳品。正宁剪纸积淀深厚、巧夺天工,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和中外商客的青睐。1991年,正宁剪纸能手彭粉女、李麦香、任卓子、赵春娥、巩玉花等的16幅作品参加了全国民间剪纸大赛,并在北京...
    2021-03-03
  • 主要有剪纸、刺绣、雕塑、纸扎,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既保持着古朴的文化传统,又在发展中不断翻新技艺,并赋予新的内涵。剪纸  剪纸源远流长,至今仍盛行全县各地。古拙质朴,厚重粗犷,古老的民俗特色浓厚,其风格趋于秀丽工整。其取材十分广泛,有反映传统民俗和民间故事传说的,有表达人们热爱劳动、赞美创造的,有反映美好爱情生活的等,几乎涉及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剪纸题材包罗万象,其中具有吉祥寓意题材的有福、禄、寿、喜、如意、盘长、鹤寿双全、五福捧寿、吉庆有余、耄耋长寿、长命富贵、金玉满堂、连年有余、事事如意、...
    2020-07-22
  • 泥塑艺术在正宁流传很广泛,成为民间传统工艺品的一种。泥塑的做法是:在粘土(胶泥)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或纸浆纤维,加水捣和均匀后,捏塑成各种人物和动植物毛坯,经过阴干、修理,先上粉底再施彩绘。  正宁民间泥塑艺术大体有三种类型:  一是神像。各地建造庙宇时,要请泥塑艺人雕塑神像,这些艺人按神话传说的形象和传统风格,细塑精雕,创造出形态各异的神像,有的眉清目秀、肃穆庄严;有的凶恶威猛、锯齿獠牙,给人以震慑畏惧的感觉。俗语说的“神由人造”,原因概出于此。泥塑艺人塑造神像被视为“神圣”之举,不但受到礼...
    2020-03-11
  • 民间乐器  本县民间乐器有20多种,最常见的有唢呐、祭呐、长筒号、口琴、哇呜等。唢呐  是民间最常见、分布最广泛的一种乐器,分木杆、铜杆两种。管身正面7孔,背面1孔,上端接有细铜管及芦哨吹嘴,下端接铜质碗子,大头直径约15厘米。铜杆唢呐,其色如金,故有“金号角”之称。本县流行大杆唢呐,长约80厘米,音色苍劲粗犷,高亢浑厚,可传5千米之外。祭呐  为缩小了的唢呐,音域极高,长约0.4米,通常在拜庙、迎神时吹奏。长筒号  管乐器。铜管,铜喇叭,长约1.5米。为携带方便,分为两截。通常在娶亲、送葬途中经过村庄、路口、...
    2018-05-24
  • 木偶戏俗称“泥头戏”,是一门集音乐、演唱、绘画、雕刻为一体的综合戏曲艺术。它以其内容的质朴美形式的原生美、演艺的兼容美、音乐的和谐美长期根植于民间,成为正宁农村群众世代传唱的特色“绝活”。盛唐时期,木偶戏从宫廷传入正宁,宋元日渐流行明清唱红乡里。距今约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清朝同治年间,该县宫河镇王录村民王笃在官家戏院领唱木偶戏,成为誉满北地的挑线艺人,至今师传五代,现存木偶戏箱2付,有木偶戏班4个,从艺人员40多人。正宁木偶戏演唱极其方便,只有几个人手,找处不大的空地,拉一块不大的幕布,演员便...
    2016-07-19
  •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是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存。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正宁的先民们已能熟练地烧制造型优美、工艺繁复、艺术价值极高的彩陶器,展示了高度的智慧和精巧的技艺。近年专家考证黄帝葬于正宁县五顷原。商朝末期,这里是周先祖公刘教民稼墙,传代十世,启农耕文化先河,奠周道之兴自此开始根基之幽地属邑。秦代以降,文史遗存斑驳。秦直道穿境而过遗址尚存,汉古柏蓊郁苍劲,唐代龙凤晒烟闻名遐迩,宋承天观碑、元燕庆安墓碑风韵依然,明赵氏牌坊群保存完好,清铁旗杆傲然屹立...
    2015-05-12
  • 汉族习俗邀媒  旧时,通行聘婚制,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之说,均委托媒人通言。1950年,新《婚姻法》实施后,本县城乡废除父母包办,实行婚姻自主。婚姻多为双方看准后,委托介绍人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完婚成亲。也有介绍人主动牵线搭桥,从中协调的。在城镇,介绍人一般只介绍双方认识,其他联络感情、相互了解等事,全由自己做主。有的青年男女成婚全靠自由恋爱,不需他人介绍,仅在举行婚礼时,请一证婚人。在农村,男女婚姻自主已普遍实行,但介绍人在男婚女嫁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2014-08-04
  • 祈子俗称新媳妇生头胎为“解怀”,如进门三五年不育,即多方求子。有的求医服药,百般调理;有的请法师、求巫神除邪安宅;有的乐善好施,修桥补路。特别是如遇庙会,许多生子心切的妇女,在神案前烧香叩头,膜拜祷告毕,顺手在神案上摸个胶泥捏成的男孩“牛牛”,背过众人吞在肚里;有的吞喝神案前的香灰。进入21世纪,科学昌明,但仍有在庙会向神求子者。保胎女人怀孕两月,即现妊娠反应,俗谓“害娃”,重者不但择食,而且脚、腿或全身浮肿。人们常把妊娠期间的胎儿喻为“草上露水”,孕妇不做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重男轻女思...
    2014-07-29
  • 俗称“影子戏”。白天借日光演唱叫“日影子戏”,晚上借灯光演唱叫“灯影子戏”,操纵皮影人动作叫“挑线”。正宁县皮影戏造型和陕西皮影戏一脉相承。影偶多用牛皮刻制,规格有两种:一种为“寸线”,高约20—30厘米;一种为“尺线”,高约36—40厘米。每件影人由头脸和桩桩(躯干和四肢)两部分构成,可按不同角色自由换头配合。影人的结构,大体分为头(帽子和头相连)、双臂、双手、上身、下身、双腿(双腿和双足相连)等11部分。在影人的胸部和双手系三根签子,即可操纵表演。“布景”、“道具”如车、轿、马、龙、桌、椅、金殿、宝帐、...
    2014-07-24
  • 解放前,正宁县没有固定的戏曲班社,只有临时拼凑的“戏班子”,自筹办自演,自生自灭。“戏班子”多由当地的商人、财主或在当地有一定势力的人倡导组建的,俗叫“全戏”。他们自筹资金,购置箱具,充当“箱主”,招募艺人,派人“领班”,巡回演出。“戏班子”都有其不成文的规矩,对艺人管束极严,待遇苛刻,稍有差错,轻则鞭打绳拴,重则经官问罪。  艺人来源除了正宁县内少数从艺人员外,大部分来自陕西、山西等地。“戏班子”的演出,多为季节性的活动,即农闲搭班唱戏,农忙散伙自便。有些艺人农忙在家务农,农闲唱戏谋生;散...
    2014-07-08
  • 戏楼,也叫戏台子,是正宁演戏的主要场所。据考从明代开始就有戏楼建筑,清代和民国时期修建的居多。至解放前夕,全县有戏楼120座左右。戏楼多数建在庙院内,少数建在街头,或人口密集的村落。无论建在何处,戏楼都是面向北。据说,坐北面南是尊位,所有神灵都是面南而坐,正好和戏楼相对,人们为了表示虔诚,给神唱戏,所以面北建造戏楼。过去的戏楼虽然都是砖木结构,但建造十分讲究,巧匠施工,用料精良,砖包台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上蹲脊兽,壁画装饰,舞台距地面约2米左右,面积多为30-40平方米。  建造戏楼的资金来源都是...
    2014-07-02
  • 社火(Shehuo)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社火”来历源远流长,史料称:“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又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原始社会中,人类为战胜野兽而生存,常在猎兽之后庆贺,或聚会扮兽庆贺,教育后代,树立智、勇、谋各方本领。这是最早的扮兽戏和“村傩”活动。农家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与“社”有关的事称“社...
    2014-07-02
首页 1 尾页 共20条信息/共1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