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无障碍
|
关怀版

正宁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政策>政府文件>详细内容
全文检索
索引号: 000000000-2013-00027 发布机构: 县政府办
生效日期: 2013-09-13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政府文件

关于印发正宁县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3—2016年)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13 浏览次数: 【字体:


正宁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正宁县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32016)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

  《正宁县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32016)》已经县政府第十九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正宁县人民政府

                                                       2013929

正宁县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32016)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庆阳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精神,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目标,为与全市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结合县情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目的意义

  我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9%,农民收入水平直接反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县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份,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先进县区差距较大,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624元,虽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任务艰巨。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既是“三农”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今后的长远目标。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认识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发展条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增收“十大行动”,大力发展果、烟、菜、畜、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提高种养业效益,努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加强服务引导,搭建劳务输转平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盘活农村各类资产,着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4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2507.39元,占54.2%;工资性收入1550.2元,占33.5%;财产性收入178.87元,占3.87%;转移性收入387.62元,占8.38%),比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76元增加了2048元。因此,围绕特色资源,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一是发展壮大的产业基础,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拓宽了有效空间。我县煤炭石油资源的深度开发,必将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从事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为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拓宽空间。同时,通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塬面果烟、川区蔬菜、林缘草畜、全县劳务”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龙头企业不断增加,农副产品加工业潜力增大,为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农作物稳定增产,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旱作农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农作物产量稳步提高,加之农产品价格呈上涨趋势,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大幅度提高,可直接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是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提供了政策支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基本方针。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农民的政策性转移收入还会进一步增加,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随着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十二五”扶贫规划的实施,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和农业开发的投入,对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二)目标任务

  到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4036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目标,达到8587元,年均增长17%以上,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分年度目标:20135363元,20146274元,20157340元,20168587元,2020年达到16100元以上,实现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增收重点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要按照“科技增粮、产业富民、改革创新、强基固本”的要求,大力实施“366”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113”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和产业富民、龙头带动、劳务输转、项目牵动、二三产业、政策惠民、科技驱动、“双联”帮扶八大增收工程,聚合要素,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一)产业富民增收工程。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苹果、烤烟、瓜菜、草畜四大主导产业,发挥地域比较优势,突出林缘山区、塬面、川区及城郊区三大农业区块,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及致富项目。林缘山区重点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紫花苜蓿,推广秸秆养畜和小杂粮、马铃薯种植;塬面重点发展苹果产业,扩大粮饲兼用玉米、中药材种植,稳定烤烟种植;四郎河、嘉峪河川区及城郊区,重点发展以日光温室、骨架(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瓜菜生产。到2016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二)龙头带动增收工程。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建立“农户 合作社 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销售,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全面提升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务工岗位,增加农民在各个产业链上的收入。到2016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0%以上,通过产业化经营使农民的收入提高9%以上。

  (三)劳务输转增收工程。坚持城镇农村统筹、培训服务齐抓、就业创业并举,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巩固扩大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基地,扶持民营劳务中介机构,开辟宁正煤田劳务基地,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就业致富,促进劳务集团化输出,促进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全面实现劳务输转技能化、组织化、长期化,劳务收入每年提高20%。到2016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输转率达到90%以上,输转人数达到7.5万人,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以上。

  (四)项目牵动增收工程。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依托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项目、“366”现代农业发展行动、“113”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等项目,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论证、储备、争取一批能够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项目,加快农村水、电、路、信息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同时,通过实施项目拉动农村有关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五)二三产业增收工程。制定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扶持农村种养大户、致富能手、返乡务工人员等投资创业,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和微小企业,带动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围绕资源开发,扶持农民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香包刺绣、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使更多的农民通过农村服务业实现就业增收,不断提高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到2016年,农村二、三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以上。

  (六)政策惠民增收工程。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农民在“多予”中得到更多实惠;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让农民在“少取”中增加收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民出让、出租家庭财产,让农民在“放活”中增加财产性收入;支持农村闲散资金转变为资本,让农民通过投资、入股、开展信用合作等资本经营活动,增加农民红利、利息等收入。到2016年,转移性收入稳定在8%以上,财产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以上。

  (七)科技驱动增收工程。加强科技示范村和示范园区建设,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普及推广,每年创建科技示范村(区)12个,下派科技特派员15名以上,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15项以上、新品种20个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3000户,辐射带动3万户,实现生产良种化、操作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全面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到2016年,全县90%的农民都能掌握12门实用新技术,平均每村拥有农民技术人员100名以上,全县种养业良种化率、农业科技入户率分别达到100%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八)“双联”帮扶增收工程。全面落实“八个覆盖”,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认真抓好农民关注的“五件实事”,为增收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政策宣传、制定规划、协调资金、产业培育、技术培训等措施,拓宽帮联村(户)致富门路,增加农民收入。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增收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健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决策机制、责任机制、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工作标准、完成时限、奖罚规定,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增收的工作合力。县直有关部门要明确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职责和任务,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支持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

  (二)深化农村改革,提升产业效益。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创新农业发展机制体制,保障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三)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围绕产业富民,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政策机遇,严格落实各种强农惠农专项补贴政策,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县财政要列支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扶持富民产业培育、科技推广、示范点建办等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制定财政贴息政策,为农民发展致富产业提供贷款贴息,引导农民贷款发展致富增收产业。金融部门要降低门槛,简化程序,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引导和鼓励农民加大对增收项目的投入,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资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化经营。

  (四)强化技术服务,抓好示范引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建办农业科技示范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创建活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用典型事例教育引导农民,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五)严格督查考核,确保工作落实。县上把农民增收工作纳入各乡镇农村工作的考核范围,制定考核办法和奖励措施,坚持半年督查指导,年终考核兑现奖惩。进一步完善责任到人、督查到位、严格考核、一抓到底的工作运行机制和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各乡镇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