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是流传于正宁县民间的一种纯手工制糖技艺,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厚,承传历史悠久,极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其产品倍受人们的喜爱。2008年8月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拉板糖制作技艺源于陕西三原、泾阳一带,与正宁县毗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陇东大旱,王录村民杨万庆携带两个弟弟在泾阳县城逃难期间,向擅长手工制糖的“张姓人”学习手工制糖技艺。民国四年(1915年),弟兄3人重返故里,在自家窑洞开起糖坊,从事制糖业至今,历时已达百年,传承五代,至今王乔红、王俊杰、...2024-12-11
-
正宁古属阳周,北魏建制,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有悬挂灯笼的习俗,特别是春节、元宵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要挂灯笼,以营造喜气祥和的节日气氛。元宵节这天,有舅家给小外甥或干大给未成年的干儿子送灯笼的习俗。元宵之夜,全家出动,游灯、赏灯,闲逛看烟花,孩童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玩闹嬉戏,最受欢迎的就数手工花灯。元宵挂花灯、提灯笼的习俗源于汉初,盛行于隋唐,清末至民国时期达到顶峰。两千多年来,制灯、挂灯、赏灯,已成为民间文化习俗中耀若星子一面。“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2024-12-11
-
横有秦长城,竖有秦直道,与万里长城一样工程浩大,撼人心魄的秦直道遗址,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为数极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之一。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两千多年前,由秦始皇下令派蒙恬将军率30多万大军用两年半的时间修建而成(公元前212年——210年)。秦直道北起九原郡,南抵秦都咸阳,全长700公里,路面平均宽度约4米,由于道路大体南北相直,如剑直劈,宽广直通,故称“直道”。两千多年后的秦直道虽然久经风霜、沧海桑田,但遗址依然清晰可见,直道在正宁县境内由蔡头湾至艾蒿店长约七十里。夏日漫步直道林荫深入...2024-12-11
-
2023-02-24
-
2023-02-24
-
正宁木偶戏俗称“肘胡子戏”或“泥头子戏”,是一门集音乐、演唱、绘画、雕刻为一体的综合戏剧艺术。以内容的质朴美、形式的原生态美、演艺的兼容美、音乐的和谐美长期根植于民间,成为正宁农村群众世代传唱的特色“绝活”。木偶戏演唱极为方便,几个人找一处不大的空地,拉一块幕布,演员隐在幕后操纵着木偶表演。如今,正宁县木偶戏在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同时,主动适应新形势,去掉帷幕遮挡,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所有动作、演技尽显观众眼底,同时创编新剧目,歌颂农村新面貌新风尚,使这一非遗文化在当代重放异彩。2008年8月木偶戏被...2023-01-10
-
2022-12-30
-
2022-12-14
-
2022-11-17
-
2022-11-17
-
2022-10-18
-
正宁唢呐艺术是陇东唢呐三大派系中的一种,其自明代传入县境,清代初期有秦腔班社广泛活动于民间,唢呐已进入民间班社乐队作为伴奏乐器,经历数代艺人不断传承加工,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广泛的民俗应用、丰富的演奏技艺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我国浩瀚的民族民间音乐中独特乐种之一,成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庆阳“音乐方言体系”,深深熔铸在正宁人民文化生活中,被人们熟知和喜爱。2007年9月,正宁唢呐被列入庆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2-10-15
-
2022-10-13
-
2022-01-06
-
2021-12-03
-
2021-11-11
-
2021-11-04
-
核桃峪柳编技艺主要是指核桃峪簸箕编织技艺,它用一年生柳条,经过备料、炮制柳条、做舌头、捋篾、编织、包边、整形七道工序,在簸箕窑子里纯手工编结而成的一种生活用具。其工艺据说是公元1489年杨姓祖上从山西曲沃县侯马乡移民时带来的,距今有500余年的历史,虽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传承而唯独没有改变其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2013年6月正宁核桃峪柳编技艺被列入庆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10-20
-
2021-10-19
-
2021-10-13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