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正宁>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 2021-09-16
  • 正宁窑洞民居文化历史久远,早在远古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挖窑洞居住,《诗经》称“陶覆陶穴”。正宁窑洞主要可分为明庄窑洞、地坑院窑洞和箍窑三种。明庄窑选址避风向阳,避湿就干;地坑窑一般在平原上修建,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箍窑一般是用土培、砖和麦草土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洞宽敞舒适,冬暖夏凉,极适合人们居住。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中国西北民间建筑的一大特点,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遗产。2007年9月,正宁窑洞民居文化被列入庆...
    2021-09-14
  • 2021-08-09
  • 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是流传于正宁县民间的一种纯手工制糖技艺,其制作工艺复杂,需经过泡麦芽、泡米、加工混合、发酵、淋糖、熬糖、拉糖等多道工序,温度要求非常严格,只有冬九寒天才能生产。它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环保食品,对粮食原料进行了深加工,提高了原有的经济价值,对现代制糖工艺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价值;加之制作设施简单,费用较低,口味独特,倍受人们的喜爱。2008年8月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1-08-09
  • 正宁香包绣制是以正宁香包为代表的一切刺绣制品。狭义上讲,是指装有除潮辟秽、芳香四溢中草药的“荷包”、“耍活子”、“绌绌”;广义上讲,它既包括实体造型香包,又包括各类刺绣制品。其起源于先周,兴盛于战国、垂青于唐代,是具有礼仪佩戴、装饰审美、定情馈赠、生活实用等功用的工艺品。目前,正宁县及周边100多户群众加入香包绣制这一传统文化的行列,年创收入200万元左右,走上了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道路。2017年10月正宁香包绣制被列入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1-08-09
  • 当地称丧仪为“白事”、“埋人”。丧仪简繁各异,厚薄不同。“善终”与“凶亡”丧事有别。全县皆为土葬。 送终 儿女守护父母去世称“送终”。此时,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掌柜的”谁当、事业谁继承、财产处理法、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身后事,俗叫“托家事”。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同时,舅家、娘家人提出办丧事的条件一般要尽量满足。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前须把寿衣穿上。寿衣多是及早准备好的。旧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
    2021-08-05
  • 2021-07-15
  • 2021-07-14
  • “宫河大葱”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C、胡萝卜素,是营养价值较高的蔬菜,是绝佳的调料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品种以当地品种鸡腿葱和引进品种三叶齐、掖辐1号、中华巨葱为主。2004年获得“国家绿色认证”,“宫河”牌大葱获得国家绿色认证商标注册,并获西部交易会金奖。大葱的组织中含有白色油脂性的液体一硫化丙烯((CH2CHCH2)2S)和大蒜素,具有增进食欲,开胃消食的功效,也是解腥味的佳品。中医医药上很早就利用葱韭蒜提取制剂,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大葱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并有通乳、利尿、治疗便秘等功效。
    2021-07-08
  • 2021-06-28
  • 2021-06-28
  • 2021-06-17
  • 2021-06-17
  • 2021-06-17
  • 2021-05-19
  • 2021-05-19
  • 2021-05-11
  • 2021-04-14
  • 2021-03-11
  • 正宁县榆林子镇中巷村,村西有一座高约12米,底面积约620多平方米的高大墓丘,人称“曹洪墓”,老百姓据其形状亦称“冢疙瘩”,现为正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曹洪墓为明代墓。《正宁县志》记:曹文诏自刎于姬家山,葬于北塬曹洪村。 据查:曹洪墓葬在今正宁县榆林子镇南郊半公里的中巷曹洪村。东北距县城20公里。现存封土残高约12米,底径约25米,规模较大.据传说封土堆原为圆形,20多年前冢的中间下陷,形成现在的马鞍型。 据《明史》、《辞海》载注,曹文诏系山西大同人,在辽东从军,随熊廷弼、袁崇焕抵抗后金(清)军。崇祯三...
    2021-03-05
首页 1 2 3 4 尾页 共78条信息/共4页 转到第